内蒙古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模式

08.08.2016  02:02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文强)  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区于2010年启动了“草原英才”工程。6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着力构建项目+团队+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模式,并通过强化产学研结合统筹、考核评估等手段,推动我区人才事业健康发展。

  6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草原英才”专项资金从2010年启动时的每年350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近1亿元,各盟市人才专项资金也陆续投入了近10亿元。“草原英才”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共培养引进“草原英才”1016名,重点培育了农牧业、能源、新型化工等15个领域的自治区级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7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72个。

   突出重大项目引领,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发展模式

  这几天,包头的海归博士韩培刚格外忙碌。第四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召开在即,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记者采访,他有点应接不暇。

  2010年初夏,带着对故土的无比眷恋,有着5项发明专利的韩培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包头,此次他看中了家乡的清洁能源项目。

  几个月后,由韩培刚创立的内蒙古圣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区。韩培刚创业团队的到来也吸引了区内外一大批相关人才纷至沓来,使包头的光热产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2 2011年,韩培刚光荣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行列,他所带领的槽式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创业团队也成为“草原英才”工程重点支持的创业团队之一。

  “我为我是‘草原英才’而自豪!”韩培刚动情地说,回来创业既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又能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何乐而不为?

  韩培刚仅仅是包头市引进和培育人才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过去的几年里,包头市仅依托稀土产业项目就累计吸引了1500余名稀土科研人才。

  不仅是包头,在呼和浩特,市政府依托乳业项目,先后引进了剑桥大学留学博士李喜和、留学澳大利亚博士郭继彤等高端人才。而由他们打造的研发团队,又网络了一大批乳业人才,突破了一项项科研难题,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乳业的发展。在鄂尔多斯,依托能源、新型化工、羊绒、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市政府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多个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一个项目引来一个高端人才,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一个创业团队又吸引一大批相关人才集聚。由此,项目+团队+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模式清晰呈现。

   强调产学研结合,开展科学考核评估

  人才再优秀,如果失去了项目的引领、团队的带动、产品的开发,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企业,有了创业团队那只是实现发展的第一步,如果企业不能推出好的产品或产能,那也只能是空欢喜。”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张秦坦言,人才团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创业团队没有较强的研发与创新能力,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走的久远。

  几年来,自治区通过以产学研结合统筹联动的形式,着力在“项目+团队+人才”的平台载体构建上下功夫,找办法,推动企业、人才团队的健康发展。

  “千人计划”专家连建宇带领的稀宝博为创新人才团队就是产学研统筹联动的优秀代表。团队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吸纳了多名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核磁共振成像专家。多年来,该团队致力于自主研发,由他们开发的永磁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授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核磁方面的多领域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延伸。在激发企业与团队自身产学研能力的同时,自治区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培养、挖掘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与人才的集结效应,实现项目、团队、人才的无缝对接。

  项目+团队+人才这种全新的人才发展模式能够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多少?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是关键。近年来,自治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项目和团队差异较大的现状,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人才工作考评体系。2 2015年,自治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考评责任制试行方案出炉。以此为标准,各地对创业团队、基地和个人的工作进度开展了考核评估,并将人才评估工作与后续资助政策挂钩。

  “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考评责任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全区上下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人才团队的研发积极性。”张秦说。

   全面构建服务体系,积极营造“重才留才”社会氛围

  为了给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自治区提出“用政策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用人理念,努力打造“引才用才”的发展平台,全面构建“爱才助才”的服务体系,积极营造“重才留才”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健全政策机制,出台《“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完善“草原英才”评选表彰和激励制度,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草原英才”成为全区高层次人才的“荣誉名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辟人才工作专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全区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各类人才的典型事迹,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尊重、企业投入、家庭支持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加强平台载体建设,通过建设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工作理念,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着力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为高层次人才在内蒙古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氛围浓厚、体系健全、千帆竞发、蓬勃发展”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

   【相关背景】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导向,着眼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及其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深入推进以“三大平台”和“十大百人计划”为重点的“草原英才”工程,祖国北疆人才工作这道风景线更加亮丽,有力地助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内蒙古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重要文件,引导全区12个盟市相继出台各级各类配套政策40余项,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有效集成的人才政策体系。在自治区的引领带动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都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新科技项目为工作重点,大力优化高层次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目前,在已评选出的“草原英才”中,有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在“草原英才”工程的引领下,“人才鄂尔多斯”、“玉龙英才”、“科尔沁英才”、“鹿城英才”、“河套英才”、“呼伦贝尔英才”、“阿拉善英才”等盟市层面的重点人才工程培养引进各类人才4000余人,为自治区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