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4年“十件大事”

10.02.2015  13:47

  2014年,全院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院网站组织评选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4年的“十件大事”如下:

  一、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全年共出版专著21部,发表论文308篇,共有34项成果获优秀、良好等次。“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建成了8000小时的言语语料库,一期工程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空白;出版首部《草原文化》教材,实现了草原文化学术成果向教材转化;完成了300多万字的第一部《‘固什’汉蒙词典V2.5》(数字词典);《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修订新编出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全面改版后出版发行。

  二、“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全面启动实施。2014年共落实到位并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208项,包括文献档案整理出版项目90项(部/卷)、社会历史调查项目45项、专题研究项目55项、翻译系列18项,完成了“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数据库”2个子项目的招标工作。投入经费共计5000万元。

  三、《大藏经》影印出版工作全部完成。2005年,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共同组织实施、历时10年的400卷影印本《大藏经》全部出齐,约1亿字。作为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优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为加强蒙古学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并为彰显我国我区蒙古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增强文化自信产生深远影响。

  四、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印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制定出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质量评估办法》(试行)等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修订了《内蒙古社科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一批规章制度,改选了院学术委员会;创新课题申报、结项管理办法,加大课题成果评审奖励力度,实行“宽进严出”,对2014年所有结项课题进行严格评审把关。

  五、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第三十一届华北地区社科院科研管理联席会议,合作举办第二届中国边疆学论坛、中国蒙古学2014年年会及《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改刊10周年纪念大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共接待来访国外专家学者6批次30余人次,接待国内来访专家学者14批次80余人次。组织院4批次9名专家学者先后赴美国、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80余人次分赴北京、上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开展调研和学术交流。

  六、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修订完善22项各类规章制度;调整充实院采购工作领导小组,规范采购工作程序;召开职能处室整治纪律作风工作会议,开展为期半年的整治活动,强化了服务能力和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创收工作精细化管理,取得较好收益。

  七、队伍建设又有新进展。2014年,1名处级干部被自治区党委提拔为副厅级,提拔聘用了处级干部7人、科级干部7人,12名同志晋升高级职称;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公示),1人入选“草原英才”;调整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人员61人,其中正高8人,副高21人,中级32人;投入培训经费18万元,安排自主选学23人,交流培训人员7人;安排1名干部到旗县挂职锻炼,1名干部被国家外专局、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送赴美国进行学习培训。

  八、图书馆、杂志社工作成绩喜人。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成为自治区唯一一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刊物,并被评为2014年度优秀等次,获得增加资助经费20万元。

  九、老干部工作取得新突破。召开全院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印发《关于认真吸纳老干部座谈会所提建议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我院老专家科研成果资助出版工作的通知》,资助2014年度离退休老专家科研成果出版经费15万元;投入3万多元,对老干部活动室进行了改造维修,并购置新的文化活动设施;安排5万元专款对特困离退休职工进行了补助。全年安排老干部工作经费达到44万余元。

  十、改善民生工作又有新举措。2014年,共投入49万多元组织实施了23项院基建工程项目;投入10万多元对单身职工宿舍进行改造维修,解决了17名年轻科研人员的住宿问题;投入4万多元改善院办公区及家属院绿化环境;调整了我院在职职工未休假补贴,人均月增资约160元,并全额补发2014年未休假补贴;提高了占地工、集体工工资待遇,人均月增资300元;采取“自助体检”方式,投入体检经费达24万多元,人均988元,比2013年度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