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20.11.2014  20:38

原标题: 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内蒙古着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这是位于内蒙古林郭勒盟的乌拉盖九曲湾草原风光(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内蒙古视察时,提出殷切期望。

  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地区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路径,落实发展举措……

  神州北望,一道道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正在全力打造之中,一幅幅壮美画卷正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徐徐展开。

   经济发展

   转型跨越势头强劲

  记者驱车驰骋在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不时有高耸的“风车”跃入眼帘。晨辉里,夕阳下,乳白色的风塔与草原山峦相映成景。

  据内蒙古能源局负责人介绍,去年底内蒙古风电装机已经达到1852.5万千瓦,占全国的24%,预计今年还将新增200多万千瓦,稳坐全国最大风电基地的宝座。

  而这,只是近年来内蒙古倾力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机遇,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确立起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全国的优势。然而,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等瓶颈也日益凸显。

  如何依托而不依赖资源,成为内蒙古在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上必须跨越的大山。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千里草原送来浩荡东风,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注入强大动力。”“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正是怀着这样的认识,自治区党委在九届十一次全委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内蒙古发展的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和开放定位。

  在产业上,自治区提出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建设“五大基地”为抓手,把转方式同延长资源产业链条、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着力打造地区经济“升级版”。

  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站在新起点,内蒙古绘就了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建设‘五大基地’,加快构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地区优势,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客观需要。”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

  乌黑的煤粉送入反应器,经24小时加工,就成了清澈透明的柴油等产品———在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魔幻式的变化令人惊叹。去年以来煤炭市场低迷,煤炭企业纷纷亏损,该项目的利润却相当可观。“煤转电增值约两倍,煤制油能增值8倍到12倍。一条煤炭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平均比单纯输出煤和电增值6到10倍。”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长平说,“这就是延长产业链的魅力”。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占据全球技术最前沿的首批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近年来均落户在内蒙古。目前,内蒙古已经掌握100多项煤炭深加工技术,建成、在建和获得“路条”的煤制天然气总规模达336亿立方米,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预计2017年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

  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等其他产业基地建设上,内蒙古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其中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4个行业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18.3%提高到31.4%,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47.7亿元,同比增长15.5%,呈加速增长势头;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稳步壮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随着新动力不断集聚,内蒙古经济发展正迸发出新活力!

   改革开放

   增添动力活力

  “过去盖个章得跑断腿,现在快多了。”在呼和浩特市市政服务中心,前来办理医师执业注册等手续的市民王慧说,她在卫生局服务台不到两小时就办完了,过去得跑四五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呼和浩特市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事项集中到市政服务中心“审批办”,“审批办”一律使用“审批专用章”,部门公章和其他印章不再行使审批职能,以确保行政审批事项100%进驻市政服务中心,此举使审批时限平均缩短64.2%。

  类似的行政服务平台,近年来其他盟市也已设立,而这只是内蒙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了提高效率,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截至今年9月末,内蒙古已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775项,削减幅度达63.02%;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的单位4143个,比例超过85%;减少的收费、罚款项目1747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开启改革发展新征途的内蒙古,紧锣密鼓地部署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实现良好开局。

  简政放权,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把改革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跨盟市配置水、煤等资源,促成生产要素高效组合;开展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至9月末已有377家企业成功参与交易;探索电力体制改革,完成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电量270亿千瓦时;自治区所属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扩权强县”和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有条不紊地推进。注册资本“零首付”、降低企业登记条件……2013年6月,内蒙古出台70项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破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创业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改革激发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今年前9个月,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95%和126%。

  内蒙古还加快实施“向北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

  记者近日在满都拉、室韦等边贸口岸看到,仓储物流、过货通道等口岸设施正加紧施工;在满洲里铁路口岸的货场,一列列载满货物的火车驶进驶出,工人们忙着装卸木材、化肥、日用品……

  横跨“三北”、外接俄蒙的内蒙古,开放条件卓越,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明确了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的开放定位。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首先是自治区立足地方实际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实现兴边、富边、稳边、固边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开放大局的重大举措!”王君说。

  为了加快“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步伐,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今后几年,将把调结构、转方式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加快壮大外贸和口岸经济。

  内蒙古还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依托沿边及周边地区现有、新建的进口资源加工企业、园区,集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构筑多元化和辐射自治区乃至我国腹地的外向型产业体系。巴特尔说:“自治区正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做好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规划建设,推进边境自由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互市贸易区等平台建设,同时完善跟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机制,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医疗、科技等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交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