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信息化提升现代农牧业软实力

05.01.2015  12:47

      内蒙古地域辽阔,区域 科技 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因新技术转移和成果推广缺位及科技信息服务不足而造成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目前这一状况,正随着自治区科技厅大力推进的科技信息化建设而得到逐步改善。

      从2003年伊始,自治区科技厅通过打造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信息多媒体传播,使我区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2396信息服务体系”“现代农业远程科技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物联网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示范工程”等多种信息化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牧民生产生活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白宝玉说:“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将我区打造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良种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能力。

    “六化”中的“信息化”,是指要加快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我区将在建立以信息热线、物联网、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农牧业产业化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生产、收购、储存、运输、消费全链条可追溯发挥科技作用,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形式多样 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在强化科技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有效地推动了我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和农牧民收入“十连增”。在“十连丰”“十连增”的背后,日趋完善的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其重要推手。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致力于提升农牧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打造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子体系就是“12396”信息服务热线。多年来,各盟市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建设了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农牧业科技基层综合服务站,加快了我区农牧业信息化进程。目前,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已成为我区较为完备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具备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资源,包括:“12396”门户网站及盟市网站群、智能专家系统、资源管理平台、语音平台、短信平台、远程诊断系统、远程座席系统、电子商务系统、312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等。

      除了“12396”信息服务体系,内蒙古农村牧区现代农业远程科技教育资源数据库也有较强的影响力。2009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了自治区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专项,连续5年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农牧业科技教育资源,现已摄制完成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电视节目150部,专题片成片总时长1300分钟,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牧区播出,摄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30个制片省区中位居前列。专题片内容涉及内蒙古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中的新品种、新技术、发明创造、致富 故事 、典型经验、实用技术等,为广大农村牧区的党员干部和农民大众提供了大量农业实用技术、致富经验。专题片通过科技部《农村科技》栏目和中央组织部远程教育网,直接辐射覆盖自治区110个旗县区,近1000万农牧民受益。

      自治区科技厅还致力于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服务,通过项目支撑、科技合作等手段,在边远贫困旗县、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和革命老区旗县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其中,主要进行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综合服务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的应用示范,为各地的特色农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提供了服务,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在武川县蒙禾源菌业公司进行的智能温室智能服务系统示范和质量安全溯源,实现150栋温室的监测、控制、预警,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提升了科学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该项先进的信息化成果的示范,带动了武川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食用菌产业的产业升级。

      “京蒙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示范工程”是自治区科技厅与北京市科委“十二五”期间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信服通平台,充分发挥首都先进的农业技术、品种以及专家、服务等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京蒙两地跨区域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信服通示范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在自治区建立基层站点46个,初步形成覆盖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 赤峰 、呼和浩特、 通辽鄂尔多斯阿拉善包头呼伦贝尔 9个盟市、25个旗县(区)的农业技术转移信息化服务体系,15个信服通基层服务站点,为京蒙两地开展跨区域农业技术转移搭建了平台。此外,科技系统还通过广电网络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与专题宣传,各盟市、旗县区科技局也在不间断的开展各种方式咨询培训、对农业科技热点、新技术成果、科普知识进行专题讲座,为我区农牧业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用资源和创新模式。目前,通过多种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形式,我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日趋走向完善。

      为民解忧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内蒙古星火 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是自治区科技厅从2004年首创建设,通过服务热线、短信、农技服务站、信息服务站等形式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抓手。

      电话是农牧区最普及的通讯手段,“12396”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自然成为为农牧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区12个盟市都设立了“12396”呼叫服务中心,服务覆盖农牧户311.3万户,覆盖农牧民1714.35万人。

      我区的“12396”呼叫服务中心共拥有基础信息合计6.7万条,包括2.5万多条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农业中长期气象、农家百科等基础信息,4.2万余条市场供求基础信息。此外,中心的动态更新信息约25.2万条,全国各大农贸市场行情每天动态更新300多条,区内12+个盟市的主要农贸市场行情每天动态更新100多条。

      据了解,我区通过“12396”为农牧民年服务次数达8万多次。全区共拥有“12396”坐席专家55名、基层移动专家632名、信息员982名、服务车辆27辆,形成了以盟市“12396”服务中心为总服务调度机构,“坐席专家+上门服务+基层移动专家服务”的网络化服务模式。

      通过多年建设, 巴彦淖尔 市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已发展成为电话解答、现场指导、远程 视频 服务、移动服务平台互动的完整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现有一个星火科技“12396”指挥中心和7个旗县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中心,并在河套学院、富川公司、临河气象局、杭后气象局建立了4个农牧业科技服务站。同时,该体系建立了34个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和24个技物结合站,选聘了农、牧、林、水等66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服务专家组,又从农村牧区筛选了100个种养植大户作为科技信息员。该服务体系建立近10年来,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市50%的乡镇苏木。服务热线累计接听咨询电话53919次,现场“出诊”18015次,实地解决技术问题32322个,累计组织培训1344场次,培训人数120031人,为全市农牧业生产挽回经济损失约2.6亿元。

      2011年,星火科技“12396”富川畜牧兽医科技服务站设立。服务站由5名畜牧科技专家组成,在巴彦淖尔市各乡镇、牧场、合作社、农户中设立了24个站点服务网络平台。3年来,专家们每天奔赴在生产一线,与农牧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为许许多多的养殖户、牧场、合作社挽回了经济损失。

      今年3月下旬,乌拉特前旗一猪场的猪出现了体重下降,进而死亡的病症。畜主心急如焚拨通了“12396”热线。星火科技“12396”富川畜牧兽医服务站的专家接到电话后及时赶赴现场,通过解剖观察,确诊病猪为猪瘟疫和口蹄炎混合感染。专家采取紧急注射疫苗和消毒对症治疗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减少了猪场的经济损失。乌拉特中旗 草原 恒通养殖场共有1240只基础母羊。一次,不只什么原因,养殖场的羊突然陆续生病死亡。

      “12396”的专家接到热线后,对羔羊死亡的原因进行调查会诊,初步诊断是由心肌炎和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专家们采取相应措施挽回了损失。像这样的例子,“12396”的专家隔两天就遇到一个,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予解决,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最近,巴彦淖尔市的农牧民只要在 手机 上安装“12396”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即可通过手机查询“12396”发布的各类信息。如果在种养殖中遇到问题,还可现场拍照进行上传,实现远程诊断。2014年6月19日,“12396”移动平台在巴彦淖尔市进行先行先试,充分利用当前的3G或4G移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12396”移动平台围绕巴彦淖尔市的主导和特色产业共聘用100名基层信息员和65名“12396”专家。基层信息员负责收集本村及周边村的种养殖病虫害、种养殖难题,随时通过手机以图文、语音等形式咨询专家,专家看到问题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和专业,进行快速、专业的回复,并最终形成服务案例,供本地区的其他信息员和农牧民观看,有效地普及了科学技术知识。移动平台每日更新服务案例、气象信息、市场信息30条以上,真正形成了本地化的有效科技信息服务。

      高喜是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宏丰村星火科技“12396”综合信息服务站负责人。7月22日早上7点,利民村李二红打电话说自家种植的60亩蜜瓜叶片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色斑点。高喜立即赶到地头查看病情,由于自己也拿不准是什么病害,他就立即对现场拍照并上传到了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上。半小时后,“12396”专家在平台上给出了解答,诊断为白粉病并给出具体防治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李二红的60亩蜜瓜白粉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挽回经济损失7万元。这个消息很快在周边村子传了开来,农民们纷纷向服务站了解移动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咨询手机软件下载和使用方法。如今,“12396”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已渐渐成为当地农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据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区农民只要安装“12396”移动服务平台,后续使用该平台产生的所有电话费与流量费全免,农牧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咨询专家问题、观看科普文章和视频。下一步,这一新型服务方式还将在全区进行推广。

 前景广阔 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今年8月,全区 科技 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现场会在 巴彦淖尔 市召开。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白宝玉在讲话中指出,我区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能力,加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依托“12396”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推广更为便捷、有效、多功能的信息终端服务系统,拓展服务手段、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服务农牧业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我区农牧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服务网络与服务手段不足且渠道不畅、农牧业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技术与农牧业技术对接不够、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分散且共享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合理,以及缺乏稳定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等问题。据悉,多年来自治区各行管部门都对农业科技信息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但由于体制问题,各部门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提供的农业信息也不同,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从而造成各部门都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主要体现在各部门对农村信息资源建设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既没有专项经费保障,也没有专门从事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长设机构和队伍,未形成合力。

      自治区科技厅有关专家介绍,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推广与应用对生产非常重要。农业技术信息一旦被农民获取而掌握,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如: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技110等模式,仅限于一些群体、一些领域或一个区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更多农民的技术需求。与此同时,物联网、专家系统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虽方兴未艾,但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素质、收入水平、网络普及程度、网络信息资源量、信息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时很难形成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主渠道。

      要让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让科技多媒体信息真正能被广大农牧民收得到、用得上,还需要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手段集成、智力支撑构建、市场运作机制等方面做一些工作,以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专家建议,下一步我区需要强化科技信息传播网络载体建设,借鉴其他省市好的经验做法,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民办公助,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为总体思路,建立一套既符合现阶段农村发展需要,又符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展趋势,覆盖广泛、自我发展、运转高效的科技信息传播网络。

      根据对内蒙古农业科技信息的现状分析,专家指出,要建设农业科技信息长效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政府输血机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回收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在建设前期需要采取政府输血运作机制,中期建立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相结合的运营机制,后期逐渐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

      其次,要建立灵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必须推进市场化运营,在政府推动与创业政策支持下,引入市场经营手段,将信息平台中的产业、功能模块放给社会,鼓励通信企业、涉农企业、传媒企业、农村协会、农业经纪人等参与科技多媒体信息化建设,对已形成电子商务和信息传媒能力的服务站、技教中心实行企业化经营,将服务站和技教中心建成创业平台。第三是要建立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建议政府整合涉农部门、科技部门、涉农大学、研究院所、农技协会、电视台、网通与联通公司等单位参与,对现有涉农涉科各部门的网站进行资源重组,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农业科技信息门户网站,依托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此外,专家还建议建立农民参与信息传播激励机制,因为,农民是信息服务的受体,也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调动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 深度 融合,必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巨大,内蒙古农村信息化在未来的长足发展,必将提升我区农牧业软实力,成为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强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