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精准发力 全面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28.06.2016  11:27

      包钢集团500米重轨铺上世界屋脊。

      历史总在浓墨重彩中掀开新的篇章。5月30日,北京,全国 科技 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与之相呼应,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也擂响了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的鼓点:6月1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科技创新的风潮正在内蒙古大地上激扬。

      壮歌逐梦 顶层设计 孕育走进前列时代传奇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源于对国内外大势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现状看,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相对于内蒙古而言,连续多年,内蒙古在发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创造奇迹,也伴生问题: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总体发展不够充分……

      形势,催生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与共和国休戚与共。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大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特色,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8337”发展思路,明确把内蒙古建成国家“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的目标定位,并将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作为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动力。

      2014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新改革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围绕“五大基地”“两个屏障”建设需求,持续开展了稀土、有色金属、现代装备制造、煤化工、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等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与设计,标志着自治区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

      与此同时,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新鲜出炉,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成为政策导向的新亮点。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提出8个方面25项改革举措,101项具体措施,为我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描绘了战略蓝图。

      ……一项项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催生出一片璀璨与亮丽。

      “十二五”期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2%增长到42%。据2015年国家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内蒙古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到全国第21位,上升幅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特别是知识获取能力指标和创新环境指标均得到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改革提速 汇聚优势 拉动创新驱动强大引擎

      喜讯还在耳边回响:

      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在 包头 投产,并成功应用于第四代核电站示范工程。

      大口径厚壁无缝紫铜管将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提供耐高温钛合金棒材。

      高性能稀土永磁体研发使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35%。

      ……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重大科技成果焕发创造活力,改善百姓生活。

      这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实干中,激情呈现。

      牢牢把握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我区职能部门及时调整科技计划、统筹科技资源,大力实施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深入推进科技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强化政策、制度、人才3个方面保障,推动科技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自治区重点发展领域倾斜,逐渐将发展方式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的推动下,内蒙古科技创新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工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全断面掘进系统在神州矿区工业性实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煤炭采掘技术向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CAP1400自主化燃料的原型组件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掌握第三代高性能核燃料技术,并全面实现生产自主化方面迈上了新台阶;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AT变速器的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对重型汽车大功率自动变速器技术和设备垄断;民用大容量磁制冷机的试制成功使稀土材料应用研究上升到世界前沿水平。

      农牧业领域,家畜性控技术国际领先,全国每10个牧场就有7家使用内蒙古的奶牛性控冷冻精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字系列”玉米新品种;制订了5项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和3项商品薯国家标准;巴美肉羊的平均繁殖率由150%提高到200%;以“两改一增二保”为核心的玉米丰产增效技术,实现百万亩连片高产示范,最高产量连续多年创造东北春玉米高产纪录。

      社会发展领域,世界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建成投产,形成了高铝煤炭——发电——有色冶金——节能材料——化工填料——绿色建材——生态修复的全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氏菌流行株基因组数据库;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典型区域生态恢复治理、防沙治沙技术集成等技术体系的群体突破,为我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提供了技术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二五”以来,在“人才强区”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指引下,自治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按照产业(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进行统筹,营造引进、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蓝天”。目前,全区已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9家,柔性引进院士81名,院士专家团队480名,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40多项。“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有716人、176个创新团队、19个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入选国家、科技部、自治区创新人才计划。

      擂响创新驱动的改革之鼓,需要直击难点、痛点和堵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藩篱的相关改革措施密集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3个文件的发布,从6个方面对科技项目进行总体布局,改革立项流程、规范资金管理,创新的建设科技项目储备库,力求打破科技资源配置瓶颈,把天女散花的科研项目“”起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及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让沉睡多年的科研仪器“”起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出台,让各类科技创新新业态、新产业、新主体涌现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改革之鼓敲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基础研究获得新进展。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迈向了世界前沿:率先在国内完成了乳酸菌的基因全序列测定,诞生了世界首例转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绒山羊、绵羊、马鹿。成功获得了双峰驼、单峰驼和羊驼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经费累计达到11200万元,支持基础研究项目2155项。共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经费5.8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3.4倍,在草原生态研究领域首次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全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245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4483篇,刊登于《Nature》子刊、《Science》的论文达到5篇。

      企业正成为创新主体:目前,全区累计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2%,远高于工业企业总产值3.5%的增长率。全区科技重大专项的87.6%的经费投入到企业,带动企业创新投入36亿元。“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获奖项目中,42.5%的奖项被企业摘取。目前,全区已组建38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覆盖全区12个盟市,承担科技重大专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建了22家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了产业创新链。同时,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确定试点服务机构12家,累计投入服务经费700多万元,发展托管企业350多家。

      开放与合作实现共赢。自治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区被科技部授牌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7家。这些基地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瑞典、葡萄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蒙古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在农牧业、工业、矿产资源、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共承担完成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4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80多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多项。利用基地先后引进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典、英国等高新技术人才24名。金宇、伊利等企业在欧美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基地,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2015年,全区技术市场成交各类技术合同达2653项,实现合同金额189.92亿元,同比增长20.45%。

      创新,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近年来,自治区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个全覆盖”重大部署,以科技精准扶贫为重点,不断强化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公共科技供给,全力打造“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在科技精准扶贫方面,创新的探索出“科技、政府、产业、企业、农牧民”五维一体协作方式,形成了光伏农业集成示范引领的三区联动模式、特色产业科技带动模式、养殖托管整体扶贫模式、土地高效置换和流转模式、优势产业科技项目统领模式等5种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科技产业化扶贫模式。例如:在科技厅定点扶贫点 兴安盟 科右中旗海龙屯嘎查,引进北京金海岸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流转海龙屯嘎查贫困户的土地,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使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养殖分利收入、园区或合作社就近打工收入,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通过实施各类科技惠民计划,累计向项目区推广新技术961项,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718项,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和区域龙头企业,培训农牧民142.7万人次,建设试验示范基地256处,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275个,新组建农牧民专业协会381个,建立完善农牧民技术合作组织533个,直接参与的农牧民人均新增收入3832元;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持续开展,在全区范围内共创建肉牛、肉羊、冷凉蔬菜、水稻、甘草等8个科特派创业链、29个创业示范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43家,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社和协会61家,带动近3.2万户农牧民创业致富。“互联网+”行动深入推进,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等绿色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得到有序发展,“12396”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移动终端应用,涌现出一批智慧农业、智慧农村、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大数据服务新成果、新业态,“北斗卫星放牧”技术,成为国家大科技工程与百姓生活相结合的典范。

      号角激昂 再谋跨越 推动发展脚步行稳致远

      特殊时刻,意味着特殊的使命担当。

      “十三五”时期是自治区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技事业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期。

      巴美肉羊项目培育出巴美肉羊种群。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翻开《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赫然醒目:到2020年,进入全国创新型省区行列,建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2030年,达到全国创新型省区中游水平。发展驱动力得到根本转换,各项创新指标进入全国中等靠前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建成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50年,建成全国科技创新强区。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力支撑内蒙古现代化建设。

      蓝图绘就,号角激昂。站在又一个新的起点,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深入破题的路径呼之而出。其中,紧扣自治区“五大基地”“两个屏障”建设和科技惠民的技术瓶颈,重点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再次被隆重推向前台。

      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方面,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服务、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成果转化推广目录,发布一批精品高端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需求,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网络交易平台和区域性、专业性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交易,带动全区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5%。围绕技术转移交易、成果中试熟化、创新创业等环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承载能力。依托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展会等推介成熟的各类科技成果。设立实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五大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通过重点项目和转化交易后补助模式,支持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技术成果,形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

      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方面,开展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科技攻关工程;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攻关工程;有色金属与现代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建设科技攻关工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科技攻关工程;体现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口健康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三废资源利用技术。突破和掌握这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工程方面,实施“草原英才院士引进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育计划”,“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扩大“青年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计划”规模,实施“首席技师”培养工程;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人才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双向流动政策,强化人才创新激励保障机制,逐年扩大“草原英才”工程专项经费、人才开发基金规模;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合理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加快特色领域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深化军民融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全方位推荐创新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清晰的愿景、睿智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创新驱动发展因新的内涵而粲然生辉。

      创新的生态、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活力。从 呼伦贝尔 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正在内蒙古大地汇聚起发展的澎湃春潮,演绎着“走进前列”的时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