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代会】内蒙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成效

09.11.2016  20:34

   建设幸福草原 打造亮丽北疆——我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成效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党代会,回顾总结好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丰富完善好自治区今后5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发展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好局面,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加强自治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今日起,《论道》版开设“亮丽内蒙古北疆新跨越·治国理政内蒙古实践”专栏,约请区内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回顾阐释5年来我区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成效,为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突破,各项经济增长的数据令世人瞩目,其发展势头之猛,发展速度之快,不仅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就是在全国范围来讲,一个省级辖区能够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均排名全国第一,也是非常罕见的。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未来内蒙古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区的发展成就固然喜人,却也累积了一些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当前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等。总体而言,内蒙古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不仅没有减少,而是在逐渐增多。

  2012年,党中央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上,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首次提出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现在和未来内蒙古发展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5年来,我区积极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价值理念,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全面、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依靠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立足区情,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各项事业,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给予全区各族人民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获得感一词,指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感。一经提出,就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因为这一理念顺应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质上就是继承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是对发展理念的总结和升华。其本意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是强调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是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

  5年来,我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更多获得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实施了多项民生工程,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698元、5781元增加到30594元和10776元,年均增长11.1%和13.3%,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1缩小到2.8∶1。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为220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6.7万农牧户、4.15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个零就业家庭。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9%,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更令人骄傲的是,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2015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76元,突破1万元大关,稳步消弭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差距,将共享式发展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在内蒙古大地上逐步兑现。各族群众殷切期盼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

  成为我区的奋斗目标。各项民生工程的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给予内蒙古各族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的获得感,也为我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针对我区在经济增长快速发展阶段出现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等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实际效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仍然要保证合理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虽然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作为一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没有变,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区情没有变。所以,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以及保持我区社会大局稳定的根本。另一方面,要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摒弃那种把发展简单地认知为单纯GDP增长的观念。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果现在仍然要追求两位数的高速度、粗放式的发展,那么我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不堪重负。此外,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累积下来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对于我区而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迫切要求将经济增长的速度调整到合适的“档位”,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正确认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追求效益好、质量高和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有序地化解积累下来的各类深层次矛盾。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结构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基于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5年来,我区将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要抓手,强调创新是引领内蒙古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产业创新驱动,并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政府行政、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简政放权等各项改革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农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由431.6亿斤增加到565.4亿斤,牲畜存栏由1.08亿头只增加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工矿业转型升级,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电力装机由6458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风电装机由968万千瓦增加到2316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3%提高到64%。同时,自治区还大力鼓励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势产业装备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着内蒙古经济的含金量。由此,面对“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内蒙古经济增长经受住了考验,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发展潜能正在逐步释放。可以预见,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实施将有效推动发展新动能的快速成长,确保全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发挥资源优势,让绿色成为内蒙古发展的底色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极具特色的内容,其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从心系人民福祉、着眼民族未来的高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为代表的能源类价格在国际上连年走高,这也带动了国内与之相关的资源类价格的迅速攀升。作为自然资源储备大省和能源工业经济强省,内蒙古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身家。但是资源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和无序性,对于内蒙古这样的资源富集区而言,也带来发展的隐忧,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

  资源经济是一把双刃剑。5年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下,我区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对传统资源经济进行结构式调整,向集约化转变,另一方面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要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合力共赢。

  从生态保护上看,5年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然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则进步明显,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得到扭转,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和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37%提高到44%。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从发展方向上看,绿色从来都是也必将是未来我区最重要的特色。无论是资源规模,还是资源类型,在全国绿色资源和绿色产品输出中,我区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区是国家重要的绿色资源富集区,草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占中国草场面积的1/4,拥有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拥有天然林面积居全国第二。我区大部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一年四季阳光明媚,太阳能总辐射仅次于西藏。加之拥有丰富的优质硅矿资源,光伏制造产业不断向内蒙古集中。2015年,全区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600兆瓦,正在成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同时,我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绿色产品输出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区,羊肉、牛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绿色有机食品逐年增加,天然气外送量达到216.9亿立方米,并网风电装机规模占全国的1/3,外送电量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对全国的绿色产品贡献水平逐年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水土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约束下的科学发展模式,我区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践行区。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必然会创造更好的经济投资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让内蒙古大草原天更蓝、草更绿、空气更清新,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5年来,我区在落实“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时,在发展理念上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做好各项工作,始终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调整经济结构,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始终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发展方向,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经过不懈努力,内蒙古在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层次、城乡协调面貌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更高更合理的水平,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各类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生态环境有了总体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深入贯彻党中央新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引领下,内蒙古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必将取得新的伟大成就,草原一定能成为幸福之地,祖国北疆一定更加亮丽。

  (作者系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博士,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