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脱贫攻坚:“不让一户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

21.03.2016  09:1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冷暖,多次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作出指示。“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力度,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也被写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三月的北疆草原内蒙古春寒料峭,白雪覆盖的大地下小草嫩芽正在蓄势破土。在首都北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代表团开放日的回答掷地有声:“要改变农村牧区落后的面貌,不让一户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对全区农牧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十个全覆盖”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扶贫工程,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新农村新牧区集中建设的难题,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补齐了农村牧区发展的短板。

  内蒙古代表团开放日当天,王君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内蒙古“十个全覆盖”问题时指出:“我们对老百姓有多好,老百姓就对我们有多亲。要把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2013年年初,王君上任伊始,便到农牧区的老乡家中调研。当看到有些群众还住在低矮破旧的危土房中,王君用“痛心”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如何解决好农牧民群众最紧迫、最现实的困难,如何改变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成为他思考的一个重点。

  从2014年起,内蒙古启动实施了3年投入1000亿元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全区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的根本改观,补齐发展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内蒙古代表团开放日上指出,“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脱贫攻坚大体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区贫县全部摘帽;二是到2020年完成80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31个国贫县全部摘帽。

  立下军令状,砥砺向前行。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工程实施近两年,效果怎么样?

  在去年9月和10月间,王君、巴特尔率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进村入户、实地走访。检查组不走“既定路线”,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当即点评,提出整改意见。

  20几天的巡回观摩行程上万公里,观摩检查组早出晚归、马不停蹄,深入500多个嘎查村访实情、察民意。从巍巍兴安岭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他们足迹踏遍了草原深处的广袤大地。

  农牧民群众为这样的观摩调研交口称赞,各级领导干部称这样观摩“真出汗,真较劲,真过瘾”。

  “‘十个全覆盖’让我们农牧民群众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现在大家伙儿奔小康的劲头更足,我们发自内心地为共产党点赞。”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内蒙古阿巴嘎旗的牧民额日登格日勒说。

  内蒙古地广人稀,水资源紧缺,对于分散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来说,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要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额日登格日勒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多年以来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牧民。很多牧民每天至少要用2到3个小时去离家很远的深水井拉水,每年光拉水用车的油钱就要几千元。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平均下来,缺水牧区每一只羊四分之一的利润被拉水抵消掉了。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后,当地政府整合项目资金、针对不同养殖规模,为每户牧民建起了存水的大吨位水窖。并派增了大吨位送水车,牧民们再也不用为人畜饮水而犯难了。

  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886亿元,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广大农村牧区可谓旧貌换新颜。“住上砖瓦房、喝上放心水、养老有保障”的农牧民用“三比”来描述当下的幸福生活—— “比过去,新生活比蜜甜;比城里,如今农村牧区一样美;比全国,咱们的好日子真不赖。”

  因地制宜、产业造血,民族地区扶贫不再“等、靠、要”。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内蒙古坚持将农牧区“变美”与“致富”同步推进,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农牧区产业的发展,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输血要输干净的血,管用的血;造血要造优质的血、致富的血、可持续发展的血”。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内蒙古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提出在产业扶持上,要因村因户而异;要调整种养殖结构,引导扶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赤峰市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因出土“中华第一龙”而久负盛名。如今,“十个全覆盖”为这个村带来了新气象: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整齐有序的农家院、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近在眼前。

  赛沁塔拉嘎查“乡村庄稼院”的主人、村中有名的“大老板”张树森喜不自禁:“我们的农家院生意在旺季一天的毛收入有1万多元,在家自己做老板,不受约束,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外出打工了。”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依托碧绿浓重的草原底色,内蒙古各地通过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之路,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对于很多农牧区的“创业者”来说,“发财的路子不缺,缺的是项目资金”。针对贫困户创业“缺资金”这个制约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内蒙古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2013年开始,自治区政府财政每年拿出4.75亿元作为风险补偿金,3年累计达14.25亿元,撬动金融扶贫贷款141.5亿元,放大了10倍,小杠杆撬动了大力量。

  54岁的戴改兰嫁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圪顶盖村整整30年了。“过去真是穷啊,村里一片一片都是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谁想到还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住上新房的戴改兰和老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经营起了食用菌大棚、种植黑木耳,“开始不知道咋弄,县里给我们贷了款,派来了技术员,我们现在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日子过得挺好。”

  武川县不断探索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食用菌种植产业已形成规模,正在着力打造优质牧草种植大县。他们坚持“收缩转移、集中发展”,以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为目标,遵循生态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多种模式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和草业大县建设。

  依托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畜禽、粮油、林果、药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都有了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助力农村牧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级干部带头联系贫困旗县,建立了三级干部“一对一”联系包扶机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每名现职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扶一个贫困旗县,每年深入联系旗县不少于2次,时间不少于7天。”为加快全区贫困旗县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从2013年至2017年,由38位省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帮助贫困旗县出主意、解民忧、夯基础、促发展。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王君“一对一”包扶联系点。2012年冬,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遭受严重雪灾。王君顶着凛冽的白毛风,到这里指导抗灾救灾工作,看望慰问牧民群众。四年来,王君多次深入草原腹地,访牧户,看企业,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帮助四子王旗制定完善脱贫致富的思路和举措。

  在省级领导带动下,全区有465名盟市级领导、2308名旗县级领导和8万多名党员干部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嘎查村和贫困户。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下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意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

  在内蒙古脱贫攻坚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想干愿意干,能干会干善于干”的好干部。

  “红色老区”兴安盟,蒙汉双语兼通、办事踏实的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温都苏巴图在这里驻村蹲点。他的足迹踏遍了424户家庭,帮助94户农牧民盖起了新的砖瓦房,为170户农牧民修缮了危房。当地的老乡都说:“这样的干部真比亲儿子还亲。”

  从2014年起,内蒙古开展了“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对全区58万户、157万贫困人口开展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区2834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共指定3400多个帮扶单位,组织1.1万多名干部驻村扶贫,为每个嘎查村选派了一支驻村工作队,为每个贫困户落实了1名帮扶责任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千千万万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草原牧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活跃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耐下心来,沉下心来,走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中,在驻村干部中流传着一句话:“干部的脸晒黑了,干群关系更近了。”

  赤峰市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书记乌云达来说,过去村里的老百姓见到上头的“大干部”都是“躲着”,现在见到干部是“围着”,“干部帮着群众,群众推着干部,大家就想到一起、干到一起、融合到一起了。”

  近三年来,内蒙古全区各类扶贫专项投入368亿元,是新世纪以来10年投入的2.2倍。如今的北疆大地上,在“十个全覆盖”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下,全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79万人减少到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85%下降到5.85%。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展望“十三五”,让剩余80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户老百姓掉队,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一道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正在祖国北疆大地上壮美呈现。(人民网记者 白建平 富丽娟)

   相关新闻:

   内蒙古: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精准扶贫招招见效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