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4.09.2016  12:02

自2011年9月被列为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以来,内蒙古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工程,构建高效运作工作平台,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上新台阶,扎实推进以“内蒙古区情网”为基础,地方志数据库、在线编纂软件系统、盟市网站建设为重点的“三网、两平台、双系统、一库一馆一集群”信息化建设。

一、“三网”建设

(一)“内蒙古区情网”(PC版)。始建于2002年,先后经历3次改版,现设有16个一级栏目、52个二级栏目,另在首页上设有3个消息栏目和1个动态画面。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227.79万人次,日访问量约1000人次,网站数据量2.27亿字。

(二)“内蒙古区情网”蒙文版(PC版)。2015年,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结合内蒙古民族特色,着手开发蒙文版区情网站,计划2016年8月联网。一是在内蒙古区情网(中文版)基础上设计开发内蒙古区情网(蒙古文版)网站;二是在多功能数据库在中文版逐渐完善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蒙汉对照的云端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移动互联网站(内蒙古区情网手机网站)。通过移动终端平台(包括安卓系统、IOS系统),使每一个访问用户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工具进行交流与访问。计划于2016年7月底正式上线。

二、“两平台”建设

(一)内部办公平台(OA)。已建设成型,计划2016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内部办公平台可以开展网上日常工作,如向本部门、本系统发送内部文件、活动信息、资料传递等,还可以进行个人之间双向的文字表达、资讯交流、征求意见。

(二)微信公众信息平台(WeChat)。“方志内蒙古”公众微信平台和内蒙古区情网手机网站信息平台的研发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2016年7月开通。

三、“双系统”建设

(一)地方志在线编纂系统。这是为志书、年鉴、刊物和地情资料搭建的统一网上在线修志审稿平台,包括志书在线评审、验收,年鉴在线编纂,刊物在线编辑软件系统。编纂功能模块主要为原始资料传输、录入、分类、整理、编纂、审核、入库、检索、利用、统计分析、修改痕迹追溯和系统管理等,并设置电子授权签名,规范每个人的职能权限。2014年,年鉴在线编纂系统首先投入应用,通过实际应用,该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刊物在线编辑系统计划于2016年7月投入使用。志书在线评审、验收系统计划于2016年10月投入使用。

(二)全区地方志视频会议。为方便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与盟市志办负责人经常性工作沟通,自治区志办开设了“全区地方志视频会议”系统,通过现代网络传媒方式进行各类工作部署、业务交流、问题反馈等,有效促进了全区地方志系统整体工作的推进。

四、一库一馆一集群(包括多功能数据库、数字方志馆、地情网站集群)

(一)志书数字化工作。全区12个盟市志书电子版于2005年完成,101个旗县(市区)首轮志书的电子版制作任务于2014年全部完成。2013年初,志书数字化工作启动。至2015年底,已完成志书数字化150部、15680.6万字。其中,盟市志完成50%,旗县志完成84%,自治区志完成76%。计划2016年10月全部完成。

(二)数据库建设情况。内蒙古地方志多功能数据库系统包括地方志数据库、区情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三部分。地方志数据库按照首轮志书和二轮志书划分,下设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三级子库,全面展示内蒙古志书编纂成果。截至2015年底,自治区志已有60部完成数字化,合5326.8万字;盟市志已有6部完成数字化,合1467.2万字;旗县志已有84部完成数字化,合8886.6万字。区情数据库建设已完成17部《内蒙古年鉴》的数字化入库工作,约合2380万字。刊物78期,约合780万字,已经完成入库工作。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在筹备。

(三)数字方志馆建设。2016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方志馆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依托多功能数据库基础资料和“内蒙古区情网”建设。现正在进行网页设计,计划于2016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

(四)内蒙古地方志系统网站集群建设。2011年,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规划用3年时间初步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站。2012年,要求各盟市地方志办公室将信息网站建设纳入地方志主要工作。2013年,多次通过会议及文件的形式督促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抓好网站建设工作,并派专人和技术人员首先指导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建设网站,以锡盟网站为样板,推进各盟市开展网站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区12个盟市地方志办公室全部建立网站,旗县(区)设置网站的有37个,初步实现了与“内蒙古区情网”联网。计划于2016年底,所有旗县全部建立网站或网页,实现三级联网。

五、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2015年,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研究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完善了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工作职能,增加了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配置,从原来的1名专职人员增加到现在的1名专职人员和5名兼职人员,为全面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制度规定。2011年以来,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网络日常管理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巡检制度》《网络安全管理抽查和客户回访机制》《数据安全管理备份规范》《网络管理人员操作手册》《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多功能数据应用手册》《在线编纂系统(年鉴篇)实操手册》和《网络采编管理规定》。2015年8月3日,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系统地情网站管理规定》,从机构人员、栏目设置、上传程序、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地情网站的各项责任与规范,确保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开展业务培训。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通过采取零散的面对面培训和整体的集中培训,使不同的受训人员都达到掌握或提高数字化网络业务技能的效果。对年鉴在线编纂系统操作,组织研发技术人员对地方志办公室人员进行逐一培训和随时指导,直至操作者能够熟练操作,得心应手。2014年8月,为加强网站建设,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举办了盟市信息网站业务培训,盟市地方志信息化负责人及网站业务管理人员都参加了培训,通过授课与专题讲座,开拓了受训人员的视野,增进了相关技能,推进了全区信息化工作。

(四)典型示范引路。2014年,为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着重指导建设“锡林郭勒盟地情网”。该网站配备专门的网络编辑和管理人员,设置“锡盟概览”“组织机构”“党史”“地方志”“资料库”等栏目,开通各旗县网站或网页,实现与旗县史志系统的网络链接。通过示范引路,为其他盟市、旗县地情网建设提供了样板。

(五)向社会购买服务。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地情资料处成立于2011年6月,地方志信息化工作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具体的信息化工作是在地方志分管副主任的领导下,由地情资料处负责协调相关人员开展;日常信息网络业务工作由网络管理人员负责处理;网站监管、设备维护、技术服务、系统开发、平台建设等事宜,均委托专业管理公司完成。此种合作模式,既克服了编制人员少的问题,又有效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六)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内蒙古区情网”的硬件设施安置在自治区信息办的专属机房中,实行集中管理;网络安全措施及网络维护系统委托专业管理公司承担,由专职的网络维护人员按时对网络进行巡查,如发现网络安全问题,及时启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近两年来,接受委托的管理公司对办公室计算机、服务器、应用软件、网络等故障维护600余次,保障了正常、有序、稳定的日常办公秩序,并在原有基础上对网络进行了扩容,提高社会影响力。现“内蒙古区情网”比2010年改版前,总点击量增长44.7倍,网站访问量增长18.75倍,日平均访问量增长46.59倍。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