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战远: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11.05.2017  13:51

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内政发〔2017〕57号),对2015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自治区自然科学奖,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和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进行了表彰。

即日起,“创新内蒙古”将陆续刊登部分获奖者以及授奖成果背后科技工作者们的事迹,与读者朋友分享。  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路战远研究员为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人物简介

      路战远,男,汉族,1964年生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就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兼任内蒙古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专家组专家、《北方农业学报》杂志主编。

路战远研究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1、4完成人)、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第1完成人)等科技奖励20余项,持有获授权和已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制定地方标准20余项。他先后被授予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11部、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路战远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项目30余项,带领团队在农牧交错区土壤耕作与作物栽培和生态恢复及配套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 一系列创新成果:

1、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在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创新了旱作农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耕作抗旱防尘技术,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扬沙60%以上,为较好地解决旱作农田抗旱防尘技术缺乏和综合技术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水分效应与需肥规律,创新了秸秆覆盖地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少耕带作水肥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0.16~0.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8%~27.91%,肥料利用效率提高6.71%~23.45%,为退化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

 

3、首次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演替规律,填补了农牧交错区该领域研究空白,提出并建立了环保型杂草综合控制技术及体系,杂草综合防除率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杂草危害这一制约农牧交错区旱作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难题。

 

4、研究创新了以保护生态为基础的马铃薯等作物少耕带作和抗旱播种保苗关键技术,减少农田风蚀50%以上,节水20%~30%,增产8%以上,有效解决了马铃薯等耕翻穴播作物土壤裸露、风蚀沙化重、保护难等瓶颈性技术难题。

 

5、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杂粮播种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等10余种机械装备,获国家专利14件。机具实现了玉米、小麦、杂粮、马铃薯等作物免少耕、带作、精量播种及多功能机械化作业。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成为保护性耕作主要实施区提供了重要的装备与技术支撑。

 

6、集成创新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模式及其配套的机具系统,作物平均增产15%以上,减少扬尘50%以上。技术在内蒙古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延缓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速度、维持和提升农田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 科技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