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闭幕:一场光与影的狂欢

25.09.2016  00:37

  9月23日晚上8点,2016年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为期1周的“电影那达慕”正式落下帷幕,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些内蒙古电影爱好者的荣耀时刻,兴奋的得总有一种自己获奖了的错觉呢。   

   先容记者向不了解情况的吃瓜群众介绍下这场电影爱好者的狂欢

  2016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由内蒙古籍著名纪录片导演顾桃倡导发起,是以内蒙古作为地域划分,将呼和浩特作为承办地,针对内蒙古的优秀电影人所创建的电影文化交流平台。电影周设立了一下4个奖项:金马鞭大奖、评委会奖、最佳短片奖以及十佳短片。

  电影周在9月17日正式开始,在活动期间,22部入围影片和4部特别展映影片在呼和浩特市分为16个场次和单元进行放映,电影周还设置了论坛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影视人类学专家朱靖江主持,20多位入围作者以及业内嘉宾参与讨论。

  为了给予内蒙古电影爱好者权威专业的考量,组委会邀请了多位曾在国际国内获得电影专业奖项的知名艺术家、电影评论家来到呼和浩特对参选作品进行集中评选,有获得2014年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的导演耿军,独立电影工作者杨瑾,从事中日独立电影交流事业的日本独立电影策展人中山大树,还有主演过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小山回家》等影片的王宏伟,快,王宏伟的小粉丝,让我看见你们的双手!

  可以说,内蒙古青年电影周是特别关注内蒙古地区电影而举办的青年电影盛会,通过优秀影片展映、电影文化论坛等形式,为电影爱好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光影盛宴。展映的影片蕴含着时代发展的色彩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体现了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独有的气质。

   文艺青年们汇聚的闭幕式,当然要别具一格

  没有大多数颁奖礼主持人陈式化的说辞,也没有一味追求舞台效果的刺眼灯光和震耳欲聋的音箱。3位马头琴演奏者坐在舞台边,一阵悠扬的演奏后,坐在观众席里的演唱专业学生们集体清唱起来,在动听的歌声中,这场像家庭聚会一般的颁奖礼正式开始。

  文艺范儿十足有没有!

  在播放了名为《你好草原》的电影周花絮纪录片后,十佳短片揭晓,《母语课》《回草原》《汗血宝马》《哈日夫》等10部短片获奖。电影周的奖杯不同于以往的金属或水晶质地,是一个纯手工制作的缩小版马鞭,绝对是将特别进行到底。

  颁奖的间隙,白小龙、黄河等知名音乐人为观众们献上了实力派的表演,白小龙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改编的布利亚特民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是记者超级喜欢的那种浑厚又略带沙哑的声音,记者表示被白小龙圈粉。

  最有分量的金马鞭大奖和评委会奖分别由德格娜的《告别》和禾家的《鄂尔多斯骑士》斩获。你们一定在好奇,最佳短片奖为什么没有公布对不对?那是因为评委会最后决定该奖项空缺,身为评委会成员的李红旗说:“在选片的过程中,落选的作品大多因为不够用心或者用力过度,能够获得十佳短片的作品都是同样优秀难分伯仲,这说明这些年轻导演都很棒。但是没有最佳也说明大家还都不够优秀,这是一种激励。”原来是评委们用心良苦啊。

   来听听获奖导演们创作的心路历程

  娜日娅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博士,十佳短片中的《父亲》就是由她导演。这是一部讲述蒙古族摔跤“人性化”精神的真人加绘画版短片。“在传统的摔跤项目逐渐被商业化的今天,我特别想讲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摔跤手的故事,因此我设置了特穆勒这个摔跤手角色,通过讲述这个普通蒙古族男人的抉择,展现蒙古式摔跤不分老少、没有轻重级、没有裁判的人性化特征。”娜日娅说。她说,电影是一辈子的事情,希望用自己的镜头传承民族文化。

  宝音格西格因为曾经参演《成吉思汗的十勇士》《狼图腾》等电影小有名气,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导演梦。获奖的短片《哈日夫》讲述了发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一位不曾离开草原,独自和马群羊群一起生活的老人的故事,“我出生在內蒙古大草原,曾经放过羊,逗过牛,挨过父亲的皮鞭,属于一名草原顽劣儿童。从小学习杂技、拉马头琴、最爱驯马,广阔的草原給了我翱翔自由的童年時代,也成了我后面几经辗转奔波的路上最深的依恋。”宝音格西格说。

  正像颁奖礼屏幕上不时出现的那句话——青年是一种状态,电影是一种选择。这些80后、90后内蒙古导演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草原,镜头里,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满满的热爱让记者感同身受。这是电影周的闭幕式,但同时也是他们电影梦开始的一刻,期待更多关于草原,关于蒙古族文化的好作品。(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

[责任编辑 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