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餐饮转型 回归理性

23.07.2015  19:09

  原标题:餐饮转型 回归理性

  今年1-5月份全区餐饮业收入实现348.3亿元,同比增长11%。自治区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餐饮业转型升级成效渐显,整体呈现“曲折前进”态势,但高端餐饮业仍然压力重重。

  “2012年底,餐饮企业就开始遭遇寒流。2013年则更为明显,尤其是高端餐饮。”呼和浩特海德酒店副总经理郭会琴说。

  自2012年底开始,餐饮消费开始了深度调整。“要么‘转身’,要么等死。”形势与市场的逼迫与自身发展的受困,使得当年餐饮企业的转型必要且迫切。数据显示,2013年餐饮行业整体收入10年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

  如今3年过去,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各餐饮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似乎已经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够发挥优势的途径,其转型发展正经历从趋同到务实。

   谋变:一次洗牌的过程

  回想从2012年蔓延开来的危机,郭会琴仍然记忆犹新。“2013年初,我们在餐饮这一块的营业额同比下降了近60%,人均消费从之前的500多元降到了200多元。”

  惨淡的行情,除了受政策调整影响,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持续攀升。

  “餐饮业毛利率大约是55%,但其成本也越来越高,房租占20%,人工占20%,原材料、水、电等其它费用也要占到10%,而且大型餐饮企业用电都仍按照商业用电来收费,这个电费基价在各行业里基本上是最高的。”一餐饮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在高成本下,餐饮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

  然而,严峻的形势、成本的上升只是加深餐饮业危机的导火索。

  “深层次的原因集中在管理模式落后、品牌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资本运作等方面存在短板。”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李岩松分析,内蒙古餐饮业无论从管理理念还是方式上,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滞后。“餐饮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科技含量不高,长期依靠前店后场,过于依赖个人技能烹制菜肴,过多依靠廉价劳动力搞人海战术,各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等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当然,蓬勃发展三十多年的餐饮业面对危机,没有坐以待毙。为了避免在这轮“洗牌”惨遭淘汰,餐饮企业纷纷开始寻求改变。

  近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海德酒店,已是晚上7点,让人意外的是,这家曾经急着要转型的高端餐饮店非常热闹,停车场几乎没了空车位,上座率几乎饱和。

  “我们适当调整了一些高档菜品的价格,同时定位也偏向大众,主打菜系也发生了变化,还推出了外卖服务。”郭会琴介绍海德酒店转型的策略。

  随着政策影响,像海德酒店一样的高档酒店“改头换面”走上了亲民路线,“特价菜”“低价外卖”等“接地气”的策略吸引了不少顾客。

  这只是餐饮企业尝试多种转型的举措之一。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积极投身外卖、早餐、社区餐饮、团购,主动满足客户群体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引入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也已成为餐饮企业保持并吸引客源的重要手段。

  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减少排队等候食客的不满与焦虑,保留客源,有不少餐厅开始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比如开设等候区的休息座椅、茶饮零食以及免费WIFI等吸引举措。

  “现在,很多饭店都有承诺上菜时间,二十分钟无法上齐菜品就送代金券。”呼和浩特美食达人李文泽发现最近好多饭店都有此举,觉得很贴心。

  “餐饮消费日益凸显出‘体验型经济’这一服务行业的特质,消费者的感受越来越重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体验对于提升大众对餐饮消费的信心、拉动服务消费意义重大。”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会长郎立兴指出,一定程度上,这次的危机也是机会,是行业洗牌的过程,会促使整个餐饮行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