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提质增效 农民家门口“捞金”

12.09.2016  12:40

  ——“十个全覆盖”融媒体报道呼和浩特行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

  9月9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大水圪洞福兴元村来了很多外地人。

  “今年土豆肯定行,我雇了60来人起土豆。”村民郭红俊一边忙着检修收割机,一边给记者介绍他创办的浩发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合作社主要负责帮农民做农资采购、技术指导、组织销售等工作。今年社里种了800多亩土豆,这几天大家都忙着收土豆呢。”

  村民李军就是浩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他说:“有了技术指导,今年土豆产量增加了60%,一亩收入能有4000块钱。‘十个全覆盖’帮我们修好了村里的路,卖土豆也省劲儿了!”

  武川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民约70%的收入来源于土豆。高海拔、日照时间长、沙质土壤环境,造就了武川土豆的高品质。因其品质优良,曾成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特供土豆。如今,“武川土豆”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进一步提质增量,走向更大市场,是当务之急。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当地相关部门在这些方面做足了功课。

  9月9日上午,在武川县哈乐镇永和泉村东面的农田里,一边是移动式喷灌机在认真地“履职”,一边是现代化马铃薯收割机“蓄势待发”。武川县农牧业局总设计师聂向荣告诉记者,这些现代化“武器”都是“十个全覆盖”实施过程中帮扶单位给配备的。如此一来,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节约大量劳动力,增加产品竞争力。

  9月10日上午,在赛罕区金河镇甲拉营村,占地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牧场建设正酣,22栋标准化牛舍主体已经建设完毕,眼下正忙着收购牧草。村委会主任张四正介绍,“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期间,村里跟蒙高力牧场达成了共建协议:村里流转929亩土地供企业使用,村民的奶牛集中到牧场统一饲养;企业负责收购村民的玉米作为奶牛饲料,且为每户村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

  “养了20来年牛,现在不养了,被蒙高力牧场聘用当了兽医,一个月工资4000多。家里的30亩地还种植了青贮玉米,可直接卖给牧场,还能收入1万多元。”村民刘俊乐呵呵地说。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3年来,呼和浩特市已经完成2172个村的工程建设任务,总投资234.88亿元,行政村所在地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全覆盖”。

  没有产业支撑,颜值再高的村子都会缺乏生机,甚至沦为“空心村”。因此,呼和浩特市委、政府精心谋划了首府地区农村的产业布局,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苜蓿草种植、蔬菜保护地建设、奶牛肉羊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及加工销售等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推动形成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走进和林县舍必崖乡小甲赖村现代高标准农业示范区,北方罕见的木瓜、无花果、番石榴、芒果、香蕉等南方果树枝繁叶茂,40多个品种的葡萄爬满棚架,村民赵来应正忙碌地穿梭其中查看瓜果的长势。

  “以前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这里全是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干活比以前轻松不说,还没什么风险,打工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赵来应把土地流转给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了一名产业工人。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范仁义是土生土长的小甲赖村人,经过多年走出去闯荡,创下了自己的一份产业。看到“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后,他回村创办了内蒙古正缘农牧业示范园区。如今,这个以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休闲观光农业、清洁能源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已经初具规模,小甲赖村以及周边村子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正缘农牧业公司的产业工人,稳定的工资收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旱涝保收”的踏实。

  龙头高昂,带动龙身,激活龙尾,产业链由此拉长;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优质品牌,一个优质品牌带富一方百姓。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呼和浩特市通过产、村、人的高度互动,让很多农村不仅实现了村容村貌大变样、农业提质又增效,而且实现了土地流转兴产业、农民获利不失地,既盘活了土地、集聚了资源,又让农民家门口“捞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郑学良)

[责任编辑 巴菊媛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