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升级管家婆:助力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
“每人每天5克盐,菜做九分熟再放盐,腌制品、肉制品都有盐,注意总量控制。”说起妇联在农村开展的“三控两禁”行动,兴安盟54岁的农村妇女张淑艳说的头头是道。她觉得这个行动对他们家帮助很大,不仅吃饭科学了,老伴儿在她的监督下抽烟量逐渐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牧区的建设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从2014年年初,作出了用3年时间,投资6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等十项基本公物硬件服务。
在中国农牧区,在完备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服务也在逐步推进。但由于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思想落后,一些脏、乱、差现象没有改变,一些家庭生活陋习、恶习没有得到整治。内蒙古妇联巧用心思,将“家庭”作为工作重点,在实施“十个全覆盖”的农村牧区,组织妇女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一系列软件服务,让妇女带领每个家庭学会并习惯如何高品质生活。
2015年是中国正式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女性有着“半边天”的地位,这在女人每天围着锅灶转、家庭地位微弱的旧时代是无法比拟的。内蒙古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前夕,记者走访了内蒙古的农牧区,感受妇女在新时代的变化。
就像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胡达古拉所说的:“在农牧区开展的活动,载体丰富,有效地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极大地带动了广大妇女姐妹、广大家庭持之以恒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以模范行为引领带动身边人,把文明理念带入家庭,带进四邻,通过人改变环境,通过环境塑造人,从而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兴安盟在提高农村牧民高品质生活的软实力上先行一步。
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宽敞马路,一颗颗茂盛的绿树,路灯亮了,水净了……但村民院里、家里还没“努力”。针对这种情况,兴安盟妇联开展“建设美丽乡村从我家开始”让“清洁”走进家庭,共创美丽庭院,使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来到村民家里发现,墙白了,玻璃亮了,家也整洁了。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已经习惯每天都搞卫生了,如果哪天没打扫卫生,还不习惯了。
“响应不积极的家庭,我们亲自去到他们家里,帮助他们搞卫生。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展以人美、健康美、厨厕美、庭院美、村庄美为标准的评比活动,带动一大批妇女和家庭主动参与。”兴安盟妇联主席乔霞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4月,兴安盟妇联对22个先进集体、100户美丽庭院标兵和1000户美丽庭院户表彰并给予洗衣机和户外垃圾桶的奖励,鼓励更多家庭参与到“清洁”中来。
乔霞告诉记者,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总人口160万,共有家庭62万户,一直沿袭“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饮酒、吸烟人群比例高。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妇联开展了控盐、控烟、控酒、禁赌、禁毒的“三控两禁”行动。同时,兴安盟妇联还筹集资金为全盟62万户家庭每户发放一个控油壶、一把控盐勺,引导群众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
“我自己就是受益者。”张淑艳告诉记者:“以前身体不太好,但自从妇联搞了这个行动,饭吃的健康了,每天下午还到文化广场上教其他妇女跳广场舞、扭秧歌,现在身体没啥大毛病。”
乔霞说道:“兴安盟是贫困地区,妇女求发展的愿望强烈,但缺少资金,为帮助妇女脱贫致富,各级妇联引导妇女发展庭院经济、开展烹饪技能培训等,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使她们更自信地生活。”
据内蒙古妇联宣传部部长莲花介绍,内蒙古妇联在全区12个盟市开展的工作还包括“庭院经济”、寻找“最美家庭”、从孩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单亲特困母亲救援、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都取得显著效果,广大妇女受益匪浅。(中新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