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从身份到职业

30.03.2015  12:0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培养职业农民”的提法,无疑契合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民现代化和职业化。

  事实上,相信很多初次听闻“职业农民”这个词的人,第一想法都会是:农民也是职业吗?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国的农民更多是一个身份符号,而不是一种职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一直是社会中辛苦耐劳的身份象征,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劳作、日落而息,耕田、播种、收割,年复一年。而职业农民则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而产生的,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更高级的技术,他们熟知现代农业生产中多个环节的业务,能创造优于数倍传统农民的收益,单纯从收入上来讲,职业农民甚至相比其他行业的多数人群还要“高大上”。

  如今,既然想要让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有一个问题是避不开的:那就是谁来当农民?事实上,农民这个职业准入门槛是很高的,单就职业技能来说,恐怕也能卡掉大部分人。

  目前,很多人不光自己不愿意当农民,更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当农民,而很多农民的后代也根本不会种地,当不了农民。很多农村的青壮年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外出打工,把地留给老人或者干脆承包出去。而这,恐怕是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解决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的同时,更要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断提升农业效益,尤其是和其他职业的比较效益,让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看到农业经营的效益。当人们觉得农业有奔头,农民这个职业有甜头,自然会乐意投身这个职业,农民职业化之路才能起步顺、走得远。(李振南)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