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农牧业局助农增收侧记农业生产再唱“丰收曲”

24.11.2015  12:45

  深秋的红城大地,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广袤的田野上,各种农用机械穿梭往来,奏出了优美动听的秋之韵律。据乌市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12日,乌市74万亩农作物收获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今年秋收任务的基本结束,农业生产实现增收已成定局。预计今年粮食总产在8亿斤左右,全市第一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140元。

  这份“成绩单”上的数据令人振奋,支撑这些数据的是乌市农牧业局坚持调结构、壮规模、走特色路实施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

  高瞻远瞩用行动助燃高效增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抓好春耕生产工作,才能从“头”开始。从年初开始,乌市农牧业局就组织春耕备耕服务小分队陆续进村入户开展服务,向农牧民宣传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并结合实际,指导农户制定年度和季节性生产计划,帮助种植大户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在进村与种植户结对服务活动中,乌市农牧业局指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助推“十个全覆盖”工程,科技人员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田间指导、热线电话、农牧业信息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有效载体,宣传农业信息服务,为农民架起信息致富的金桥。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种植业的各类实际问题,农技人员进行及时、快速、准确地解答,并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病虫害防治知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通过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推进项目实施,及时将各项补贴发放到农户手中,加强与农业、财政、保险单位之间协调配合工作,把农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发挥政策效应,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全面推动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为农业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科技服务激发农业增产“内动力”

  同样一亩地,科技含量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农民的积极性更不同。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农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乌市农牧业局不断出台多项措施,使农民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逐步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迈向“科技增产”快车道。

  从春播到秋收,该局组织科技服务队伍活跃在农民中间,为农民“量身定制”送服务。今年,在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0万亩、完成玉米全膜覆盖面积2万亩,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瞑生物防治面积50万亩。一年来,该局重点推广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增四改”、赤眼蜂与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水稻无纺布、机械播种育苗、精确定量播种等20余项技术。引进高产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26个,玉米新品种30个,花生新品种4个,并进行了对比展示示范。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装备体系,应用了智能温控卷膜器、番茄落蔓夹、杀虫灯、粘虫黄板等绿色植保设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备,新设备的提档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为让农民成为科技种田的忠实实践者,乌市农牧业局以“阳光工程”、“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观摩会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及实用技术推广,并借助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中国移动手机短信平台——“农技宝”智能云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90期,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1.8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8万份册,为农民提供2.5万人次的便捷服务,农技人员下乡达50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依靠科学种田水平,培育了一大批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绿色防控为农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乌市农牧业局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常年监测预报玉米、水稻等各种作物病虫害。该局率先在全盟开通了“病虫害防治信息平台”,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病虫防治适期、防治技术措施,以及植保工作动态、新农药、新技术等。“病虫害防治信息平台”的开通对提高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春季和秋季病虫发生的趋势,乌市农牧业局就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防病治虫夺夏秋季粮丰收行动”,广泛动员,分类指导,全力打好防病治虫攻坚战,有效减轻了病虫危害。目前,乌市已成立专业化防治队1个,服务人员12人,今年防治病虫害60余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率达到90%以上,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确保了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协作加联合现代农机保丰收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乌市,可以真切感受到“大农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农机,让乌市的春种秋收实现了“只见农机不见人”的理想。

  除了提高效率,节省用工开支外,农机的大量应用对于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乌市农牧业局在保证农机生产服务上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该局共抽调14名技术人员组成作业协调、技术培训、机具检修等技术服务小组进行跟踪服务,安排部署全市农机安全“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目前,全市共检修农机1.1万台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600人次。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大功率、多功能、科技含量高、节能型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小型、高耗能、高污染机械快速淘汰。另外,充分发挥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大机械作用,全力加快整地播种、秋收进度。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玉米机收率达60%,水稻机收率达90%。

  加快土地流转提升种粮规模和档次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扩大流转面积,带动水稻、蔬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是乌市农牧业局在增产增收中的又一举措。该局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适度集中。全市已累计流转土地约9.2万亩,对种粮大户进行专项补贴,鼓励引导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技术帮扶等方式提供支持,将小农户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大发展。

  今年,乌市农牧业局落实完成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35万亩,落实了千亩示范基地10个,补助项目示范基地800亩;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落实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实施面积6万亩。其中:玉米示范片3个、3万亩,水稻示范片2个、2万亩,花生示范片1个、1万亩。实现技术集成、要素整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通过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三新”示范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三优化”,把示范区建成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种植规范的高产高效样板。据测产显示,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726公斤,对照田平均亩产605公斤,比对照田提高21%;水稻平均亩产620公斤,对照田平均亩产563公斤,较对照田提高11%;花生平均亩产262公斤,对照田平均亩产200公斤,较对照田提高31%。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了农民学习、接受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农民播种更加科学,管理也更加精细,进一步推动了粮食增产增收。

  农业执法频“亮剑”撑起丰收“保护伞”

  年初以来,乌市农牧业局积极组织执法大队、种子、植保、质监等单位执法人员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农作物种子专项市场检查等活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禁限农药、假劣种子、化肥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了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丰产丰收撑起保护伞。截至目前,该局共出动农牧业执法人员800余人次,检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经营企业450家,同时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