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乌市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14.02.2016  12:19

  乌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总基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向“短板”聚力,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出了一套合力扶贫的“组合拳”。

   精准识别,迈好扶贫第一步

  扶贫必先识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2014年以来,乌市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和建档立卡自上而下、贫困识别自下而上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公告—建档立卡”5个工作程序,做到民主公开。截止到2015年12月底,经过层层把关、全部信息录入、上报等程序,乌市共识别出贫困户2213户,贫困人口5896人,32个贫困嘎查村,建档立卡工作处全盟领先水平。

  目前,乌市正在开展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主要针对已有建档立卡系统中脱贫户进行清理和全市非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调查摸底,并录入系统。

   精准发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嘎查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人帮、有人带,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包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乌市全面推开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的扶贫工程,把培养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确定的32个贫困嘎查村中派驻了96名党员干部,到贫困嘎查村“驻村蹲点、扶贫攻坚”,开展结对帮扶,力争到2017年,使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嘎查村及其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彻底脱贫。截至目前,乌市“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2995万元。

   精准定位,探索扶贫新路径

  乌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中,拟投资7.2亿元,实施移民搬迁5543户、16300人。易地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集中安置区域主要在5个镇政府所在地和市区城南、城北、城西。同时,以服务城市菜篮子为目标,对移民户开展适用技术培训,通过实施设施农业种植、进城务工、设施园区就业、养殖园区就业等方式,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及早实现脱贫目标。

  截至目前,乌市先后投入3.5亿元,建设胡力斯台扶贫攻坚示范园区和葛根庙扶贫攻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乌兰哈达镇和葛根庙镇农户1836户、5937人,其中带动15个贫困嘎查村贫困户1002户、3010人。 (驻站记者 姜丽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