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没有万能药还需转型升级

02.04.2015  17:54

入世后,借助低成本优势,中国出口额节节攀升。如今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转型还是转移成为出口企业必做的选择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出口企业:转移,还是转型?”分论坛上发出上述感慨,引起企业家共鸣。“我觉得出口转型比转移更重要。”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她的观点得到了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的认同。蒋锡培表示,企业要先练好内功,把自己家门口的生意做好。

黄益平认为,从经济角度看,这并非转移还是转型的问题,而是产业升级的问题。现有的企业必须往上走,形成一大批新的企业、新的行业、新的产品。未来企业的竞争力要靠技术、高附加值和产品质量来凝聚。

制造业已到转型升级之时,但路径又在哪里?

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认为,中国制造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和平台才能继续生存。

在董明珠眼里,加快技术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才是根本。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就会失去立身之本。此外,特别是对出口商品而言,品牌十分重要。她举例说,虽然格力的产品卖得特别好,但中东经销商却不希望打“中国制造”标签,说哪怕是打一个“泰国制造”,在当地销路都很好。“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

出口没有万能药。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表示,企业应该从改革的角度要红利,从法制的角度要公平。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要有一颗平常心。需求千变万化,企业千姿百态,没有哪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只要把我们的改革搞到位,把法制建设的环境搞成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市场导向成功了,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中国经济的前景也会更好。”于广洲说。

作为政府部门,理解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碰到的困难并给予支持是其助力企业转型、苦练内功的重要方式。于广洲说,通关成本、通关时效、通关收益对企业来讲都很重要,所以“关通天下”要真正通到天下、通到企业,推进便利化。

海闻表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让中国出口重获新机。“出口速度不会一直降下去,它还会出现新增势,未来保持10%的增速还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