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陈磊率队深入武川调研采访 市领导王雪峰陪同

05.11.2015  10:09

   11月4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陈磊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多媒体报道组一行赴我市武川县进行调研采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雪峰陪同。

在卫生室里,王雪峰部长和陈磊社长亲切询问村民身体情况

  调研报道组一行先后来到武川县哈乐镇德胜营村、东地村、耗赖山乡圪顶盖村以及牧源乳业公司和蒙健生物科技公司,就武川县“十个全覆盖”工程及武川县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发展亮点展开调研采访。

  在德胜营村,调研报道组一行走进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双根家,一进门,与外面寒冷的天气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屋内暖意浓浓。以往大家印象中,农村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靠生炉子取暖,可在王双根家,调研报道组却看到干净整洁的屋内没有了火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纯白色的暖气片。据村负责人介绍,德胜营自然村是武川县2014年确定的首批“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村。村民们投入了少量资金便住进了现在居住的新房。每户室内面积64平米,院子400平米。在院子里,村民们养羊,种蔬菜,生活很是惬意,调研报道组记者边采访边感叹,“这里的生活条件和城里一样了。

武川县哈乐镇德胜营村文化室各式各样的活动设备

  陈磊社长一行还走进哈乐镇德胜营村便民服务中心,详细了解了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在文化室里,乒乓球案、健身器材、腰鼓、扬琴、象棋、图书,可谓应有尽有,报道组的记者们架起了摄影机,照相机,记录着新时代农民们的文化生活。在卫生室,前来量血压的村民高兴地告诉大家:“现在,我们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不再担心看病难了。”在看了实施“十个全覆盖”的村子后,报道组一行特意来到准备生态移民的哈乐镇东地村,这里常住村民只有9户,有的村民家的土房已有30年的历史。目前,村子正在做动员搬迁工作,小村并大村,生态移民到附近的大村,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补贴一部分,让村民们都住上新房,彻底改善落户的生活居住条件。

  “木耳原来是这样种植的!”在圪顶盖村,调研报道组走进农户家的木耳种植大棚,实地感受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据介绍,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带给该村人居环境的大变化,同时,全村扩大了食用菌种植规模,引进现代化生产线。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该村也成为“十个全覆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示范村。

  在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采访后,调研采访组又深入内蒙古牧源乳业有限公司以及内蒙古蒙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两家新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据介绍,内蒙古牧源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主要从事冰淇淋、乳饮料、乳制品以及奶牛饲养的生产加工,该公司有力促进了武川县奶业产业化进程。而内蒙古蒙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新兴的致力于健康事业和马铃薯产业精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产品是内蒙古高原产的马铃薯经一系列物理升华过程获得氨基酸复合物,制备成原生态的营养均一的口服液。

  当天,调研采访组的成员在深入走访后,纷纷感叹近年来武川县的巨大变化和发展速度,特别是农民生活条件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成绩显著。回去后,他们将通过自己的平台,把这些喜人的变化宣传好,报道好。(记者 薛瑾蕙)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