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亭:一生园丁情 一世育人梦

25.08.2015  12:42
  “爷爷,这个词怎么读?什么意思呀?”“在哪儿呢,噢,旖旎,yini,柔美的意思。”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开鲁县开鲁街道和平社区“刘景亭书屋”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给孩子们答疑解惑、找书烧水……刘景亭忙得不亦乐乎。

  刘景亭,现年73岁,退休教师。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一生只对书刊情有独钟,买书、淘书、藏书,退休前存书已达4000余册、各种报刊杂志十几种。2004年8月18日,退休4年后的刘景亭和老伴告别农村的老屋,带着几麻袋藏书进城租房为三个孙子陪读。当看到左邻右舍的孩子放学后或无所事事或聚众打闹或出入网吧游戏厅,刘景亭坐不住了,从教40年的他按捺不住内心深深的责任感。于是,他和老伴商量,办个家庭书屋,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在保证孩子安全、让家长放心的情况下,还能帮助孩子们从读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4000多册图书被倒腾出来,摆上了书架、窗台甚至床头,不足10平方米的土房,弥漫着书的芳香。为增强书屋的吸引力,丰富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刘景亭还自掏腰包购置了多套围棋、军旗、扑克、羽毛球拍等。每逢节庆日,刘景亭都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征文、朗诵、唱红歌、演讲等比赛,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模范事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从小就爱党爱国、发奋读书、积极向上。社区内有几个孩子经常出入网吧,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家长很是头疼。刘景亭就一次次地去家里劝、去网吧找,苦口婆心地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终于让这几个险些迷途的“羔羊”收了心。一度束手无策的家长感激地说:“还是刘老师有办法,要不这孩子就完了。”

  2005年,刘景亭参加社区关工委工作,担任了和平社区关工委副主任、秘书长。他进小学、访幼儿园,把对下一代的关爱淋漓尽致地播撒开来。11年来,刘景亭手写《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类讲稿300多篇、百万余字。写这么多讲稿,需翻阅大量资料,花费很多时间。到底伏案默默耕耘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没人知道,但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2、听力很差的老人而言,真的很不容易。他的表哥曾经问他,又费脑子又费精力,还不少搭钱,图啥?刘老师笑答:“圆梦!”圆爱读书者求知的梦,同时求得自己内心的充实、快乐。

  刘景亭的善行义举,感动着居民、温暖着孩子,也得到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关注和支持。“刘景亭书屋”先后两次搬家,从不足10平方米的土房到40多平方米的砖房,再到现在240平方米、集书屋和活动室于一体的二层楼房。书屋存书也从最初的4000多册,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册。据粗略统计,书屋11年来已经接待读者1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5万多人次。

  如今,书屋不仅成为社区青少年和居民读书、学习、活动的好去处,还是常青党支部活动的“根据地”。作为支部书记,刘景亭把每月10日定为“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们集中学习。为方便大家学习,他自费订阅了《老年世界》《中国火炬》《关心下一代》等刊物和关于十七大、十八大等的文件、党章、书刊等5000多册。通过上党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宣讲报告会等形式,把党员组织起来了,让党员的作用更大地发挥出来。寇文志、张树昌、康君等一批“五老”成为社区活跃的“明星”,在社区管理、关心下一代、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维护、矛盾纠纷化解、帮困助残等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2014年,刘景亭被表彰为全国和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他说,荣誉只代表过去,只要身体各方面允许,他将继续奉献余热,为和谐社会添一份祥和、一缕书香。

  (特约记者胡建华通讯员高宇侯海侠)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