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详:从“园丁”到园丁

29.07.2015  19:09

刘生详正在采摘成熟的杏子,准备售卖。

  七月的巴彦浩特,到处是一派姹紫嫣红。在锡林南路西侧的一处果园里,黄灿灿的杏子挂满了枝头,园子的主人刘生详正将熟透的杏子采摘到篮子里准备出售……

  第一次见刘生详还是在初春的时候,有人想买果树苗,经过多方打听后才找到本地专门做果树苗培育的刘生详。那时的果园看起来不怎么美观,一眼望去只有干巴巴的树干。在了解记者一行人的来意后,他热情地为大家介绍园子里的树苗品种,看他熟练地修枝、打杈、挑选树苗,记者好奇地问:“您原来一直是种果树的吗?”他笑着说:“我当了二十几年的老师,退休后才和妻子经营这片果园。”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二十几年的老师,成为一个整天与果树打交道的果农?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刘生详的果园,一探究竟。“我从1975年就开始从事教师工作了,当时是在石炭井乌兰矿小学教语文和数学,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乌兰矿打工者的子女,在那里我教了11年的书。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就调到离家近一些的木仁高勒塔尔岭嘎查的小学,在那里一教又是10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又到厢根达来小学教了三年书,1998年12月正式退休。在教书的这二十几年里,恶劣的生态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时,我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学生垫付学费。当时的那种生活,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退休前,我的妻子就是园艺厂负责育苗的工人。1999年园艺厂实行土地流转,妻子分到了10亩地,那时起,我们就一起经营这片园子。当我第一次走进园子时,地里光秃秃的连根草都没有,现在看到的这么多棵树都是我和妻子一个核一个核种出来的。开始的时候,我对果树栽培一窍不通,只能靠妻子在园艺厂工作时积累的经验,但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后来,我专程到河北、陕西、宁夏等地学习当地果农的栽培技术,并引进新的品种。现在,园子里的果树有一万多棵。”刘生详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创园经历。

  “你看,那些小树苗都是我培育出来的。”顺着刘生详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片绿色的小树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这几年光树苗我就买了十几万株,每株30到500元不等,近四五年每年卖果子还能收入7万元左右,我家两个孩子上学就是靠我们夫妻二人经营果园供出来的。退休后的生活让我体会到,育苗就像教学生一样,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只有那样,结出的果实才甜。”当说到果园给他带来的改变时,刘生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关于未来,刘生详充满了希望,他说:“虽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经常到大自然中,所以我和妻子盘算着,能不能将自己的园子做成体验式的,让那些没有机会经常亲近大自然的孩子和生活压力大的年轻人来我的园子亲手采摘果实,体验果农的生活,从而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现在,我计划先在园子里修一条人行道,供人们参观。”

  从教书育人的“园丁”到培育果树的“园丁”,时间走过了整整40年,刘生详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变成了年近花甲的老人,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都走在“培育”的道路上。 (记者张彧)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