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明城市 建幸福赤峰

24.12.2014  17:22

  巍巍红山,从远古洪荒迤逦而来,紫色红霞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红烛;浩浩沐沦,千折百回向东奔腾而去,清澄碧水激扬岁月的涛声。

  在塞外,有这样一座城市:她,文化底蕴深厚;她,文明之火延绵不绝;她,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她,就是我们的家乡,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两次荣膺全国十大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的赤峰市。    文明的基因和血脉   赤峰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北方文化之源,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考古证明,赤峰地区已经有8000年的文明史。多姿多彩的历史给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让赤峰的文明史格外厚重。   而到了现代,赤峰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当仁不让,上世纪90年代赤峰市就曾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上世纪末,赤峰市更是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至今保持这一荣誉。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赤峰市被林业部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2013年又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赤峰市还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连续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10年、2012年两次荣膺全国十大幸福感最强城市。可以说,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赤峰人,自古以来就流淌着文明的血脉。    以经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创城,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每一名赤峰市民的生活;创城,让赤峰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邻里的关系更融洽了,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来自我市在民生方面不遗余力的投资。   2013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260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7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2元。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保持内蒙古领先水平。   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摆在明面上的事就是铺张浪费少了,市民乱闯红灯现象少了,城市卫生情况明显改观,文明乘车、文明旅游深入人心,城市秩序显著提升,窗口单位服务更加规范、文明……    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我市始终以社区为重点,以邻里守望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大力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在生产企业开展“质量第一”主题创建活动,在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履约守信”主题创建活动,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活动,在食品药品行业开展“诚信做产品”活动。扎实推进文明餐桌行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形成勤劳节俭的社会风尚。通过几年的努力,赤峰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凸显了城市的文明。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赤诚勤勉、开放包容、崇文重教、勇攀高峰”是新时期赤峰精神的完美体现。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了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窗口单位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和文明餐桌、文明引导、文明旅游、文明上网行动,引导群众理性消费、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这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喀喇沁旗获国家级文明县城称号,红山区连续三届获自治区文明城区称号,敖汉旗、林西县获自治区文明旗县城荣誉。敖汉旗贝子府镇、元宝山区建昌营村等5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市有6家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单位,138家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和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文化强市建设如火如荼   我市率先在自治区开展文化体制改革,2012年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几年来,市博物馆、旗县区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县级全部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嘎查村草原书屋实现全覆盖。精心打造文化产品,我市有10部文化作品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小村总理》获全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目前,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人,巴林石文化创意产业园、玉龙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契丹辽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巴林石集团成为颇具实力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力王工艺美术公司成为外交部外事礼品生产基地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赤峰境内全国文保单位达到50处,红山文化遗址、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150处大遗址名单。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日奔苏木婚礼、巴林皮影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城市与文明牵手,城市因文明更添魅力,百姓因文明更得实惠,社会因文明更加和谐。文明,让赤峰彰显魅力;文明,让赤峰充满活力。一座文明之城、生态之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