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实施“123”工程打造治安防控新模式

12.10.2015  11:55

 

      关键词

  ■一个基点:创建“四级巡控”警务机制,筑牢街面防控根基。

  ■两个关键:科技强警、创新治理“双引擎驱动”,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三个重点:打基础、重民生、树形象“三管齐下”,构建服务群众的一线“堡垒”。

  □本报记者 陶 炜 霍志荣 通讯员 杜永强

  2013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以“平安包头”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123”工程,聚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建成“城乡社区全面覆盖、单位内外无缝对接、空中路面科学集成、网上网下高效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践证明,这一体系成为提升打防管控综合效能的重要驱动力。2014年,全市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65%,110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35%,“两抢一盗”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6%,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个基点——

  创建“四级巡控”警务机制,筑牢街面防控根基

  8月19日21时40分许,24岁的丁女士骑电动自行车经过包头市青山区文化路,当她停下来打电话时,一名男子突然冲上前将她车筐内的手提包抢走。丁女士立即报警。正在附近巡逻的娜琳警务工作站民警丁建华、王志兵仅用30秒就赶到现场,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为丁女士追回手提包。

  此案的快速处置得益于包头市公安局创建的“四级巡控”警务机制。“四级巡控”是指市局、分局、派出所、社区四级巡控勤务模式,四级部门负责不同的巡控范围。

  包头市公安局科学整合警力资源,部署民警与特警、武警采取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联勤武装巡逻。每天出动巡逻车500辆、警力1800名,深入大街小巷,开展全天候不间断巡逻;在党政机关、车站、机场、广场、繁华商圈等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设置30个巡逻防控点,组织警力24小时值守;实行“高峰勤务”机制,高峰站点、平峰巡线,切实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启动“红袖标”机制,发动全市5万名治安志愿者参与巡逻防控。

  针对人财物大流动、流窜犯罪突出的实际,包头市公安局构筑覆盖城市核心区、城区出入口及重点道路、县市际的“三道防线”。以市区新建的14个警务工作站和市内巡警岗亭、交警岗亭为第一道防线,以主城区10个出入口公路检查站为第二道防线,以市际出入口检查站为第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配备全景视频监控、车辆监控、身份核查比对和实时指挥系统,与对应的卡口视频抓拍、电子警察和区间测速系统联动。遇有重大案件查控时,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启动“三道防线”,按照等级勤务要求闭锁“城门”,对出入包头的可疑车辆、人员实施查控。

  两个关键——

  科技强警、创新治理“双引擎驱动”,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近日,记者来到包头市青山区光辉社区,看到每栋楼的单元门前都安装着二维码门牌。社区民警徐艳兵拿起警务通,扫描二维码门牌,单元楼内的住户信息就完整地显示在扫码仪上。包头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包头市公安局坚持“向科技要警力、用创新提效率”,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他们按照“1朵云+3张网+9平台”的整体构架,推进“公安云”建设,开启智能警务“云时代”。“公安云”在信息运算储存方面达到了30P的存储空间,运算能力达到千万亿次,实现公安信息海量数据碰撞、瞬间比对、精确分析,为未来10年内信息化应用铺平道路。在信息传输上,建成双万兆高速视频图像传输专网、万兆公安专网、千兆互联网,布建信息传输高速公路。在信息应用上,构建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公安工作“九大平台”,整合获取各类信息资源29大类9.7亿条,统一存储、管理、应用。

  在此基础上,包头市公安局投入资金5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城市视频监控体系。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共建设视频监控点位近8.5万个。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变粗放管理为集约式管理,是包头市公安局的又一亮点工程。他们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方式,推出“一图一表一码(社区平面图、楼栋住户表和门牌二维码)工作法”,实现对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有效管理。在社区,每400户居民配备一名网格员,开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通过社工E通终端及时上传至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将上传数据按照检索规范生成门牌二维码。社区民警制作社区平面图,在社区楼栋单元门前安装二维码门牌。各警种在深入社区开展工作时,仅需携带警务通扫描二维码门牌,即可检索每户居民人口信息。

  包头市公安局研发治安防控管理平台,将重点单位、行业场所管理中涉及的人、屋、车等基本信息,全部纳入到管理平台,形成治安信息社会化采集、自动化比对预警、自主布控推送、分级管控处置的完整管控网络;研发物流寄递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寄递业安全管理,有效遏制利用物流业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贩卖毒品和仿真枪等案件的发生。

  三个重点——

  打基础、重民生、树形象“三管齐下”,构建服务群众的一线“堡垒

  “民意是公安工作的风向标,夯实基层基础、做实民生警务、树立队伍形象是赢得民心的关键。”包头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郝光东多次强调。

  据了解,2014年,包头市公安局着手实施派出所升级改造工程,制定出台公安派出所建设三年规划,预计总投资3亿元,升级改造全市114个派出所,最终目标是城区派出所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农牧区派出所全部达到二三类标准。目前,全市已建成一类派出所11个、二类派出所13个,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派出所10个。

  包头市公安局开展以居民区为单元的消防、车管、危管、外管、网管、物管、调解“七进社区”工作,努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派出所。在“城中村”专项治理工作中,包头市公安局以赵家营子、南壕村为试点,推行以一名管理员、一套电子锁、一本登记簿、一块民警提示牌、一份三方责任书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管理模式,组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警务室、治保会、专职巡防队和义务巡逻队,启动“科技围村”机制,广布监控探头,配备电子门锁。

  同时,包头市公安局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理念,强化民警队伍整肃,打造服务群众一流尖兵。他们把人品好、素质高、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民警选拔到领导岗位,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确定“轮值轮训、战训合一”培训机制,开办“法制大讲堂”,编印《基层民警执法手册》,全方位、多角度促进民警执法素质提升;从严整治民警队伍中的“庸、懒、散”等违纪违法行为,净化队伍风气;完善民警医疗、伤亡保险制度,加强职业保障,每年定期为民警体检、组织功模民警疗养,并配备心理咨询师,为民警排忧、疏堵、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