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石拐区:“百年矿城”的华丽转身

11.12.2016  02:41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0日电(王宇天 石毅) 今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位列其中,标志着石拐区以五当召景区创“5A”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基地正成为地区转型发展的标杆,地区旅游业将迈向“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这是石拐区继荣获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全国重点镇城区、“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国字号”名片之后,获得的又一全国殊荣。

  随着一张张新“名片”的不断涌现,这个曾经一度淡出人们是“视线”的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新“亮点”。

   立足区情 逆势转型

  石拐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包头城区东北部,境内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区,曾是草原钢城的重要能源基地,不仅为包钢,也为国家钢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枯竭,“地上不平,地下采空”,有着近300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石拐区因煤而衰。主导产业缺失, 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财政税收锐减……专家口中的“石拐现象”让这个地区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如何从“矿竭城衰”的困局中突围?石拐区的决策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化“”为“”,为石拐区未来经济的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

  “过去,石拐区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而不是依靠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和制度创新”,石拐区委书记雪松坦言,石拐区经济发展方式极不合理,传统的粗放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全面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痛定思痛,背水一战。多重的压力逼出了理性的选择。石拐区的决策者们带领石拐人民“破冰行动”,开启了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一定要借势发展,培育新型产业‘二次创业’”,经历过“阵痛”的石拐人更加明白,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向经济效益高、社会带动作用大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基于此,石拐区围绕转型调整确立了“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内容的定位和路径,用生态引领重塑业态体系。

  “通过生态立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富民兴区进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石拐,让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石拐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雪松说。

  通用航空产业、智慧石拐、“互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一大批新型产业项目在石拐区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科学发展 绿色引领

  近年来,石拐区全力打造以智慧城市建设、县域金融工程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融结合示范区,以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为特色的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以风清气正、法制和谐为标志的智慧文明新城区。

  按照“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构想,石拐区坚持科学规划,不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已形成“四面林网相拥,城中林荫穿行,处处景观点缀”的独特城区风貌。

  “让绿色理念贯穿于一、二、三产,用生态来统领全区产业发展。”全区上下一致地坚定:只有在绿色理念的统领下,通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石拐区的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石拐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已投资8.17亿元,预计总投资将达到11.46亿元,32个自然村完成建设,美丽乡村风生水起。

  “十三五”时期,在统筹协调推进“一轴三核”联动发展方面,将夯实城乡水电气暖路网等基础设施,推动“南北东西全面贯通”区域道路、包石铁路货运专线和通用机场产业等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乡发展基础;农村牧区到2017年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城区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基本保障全覆盖,推动城镇化率达到87%左右;以工业、城市配送物流、大数据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所在“三核”区域为依托,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融入包头主城区。

  “以绿色为理念,全面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雪松阐释,石拐区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着力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我们已初步建成包头城市后花园。”石拐区委书记雪松坦言,我们利用优质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清爽的气候和五当召特有的历史文化,同步推动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运动休闲、生态+养老养生等新兴业态,推进生态产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的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这种理念时下在石拐区不断清晰和加强。

  宽阔的马路、流光溢彩的夜景、林立的高楼、洁净的环境……驱车行走在石拐区喜桂图新区的街道上,一幅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人文石拐 全域旅游

  作为阴山脚下的一块圣土,石拐区“乌金遍地”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往。

  “石拐的煤可以挖完,石拐的文化矿藏无可穷尽。

  走进五当召,洁白的殿堂、别致的屋舍、高大的松柏、鲜艳的唐卡、珍贵的文物……伴随以独立姿态展示五当召自然人文融合的道道文化旅游盛宴,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人们的感官神经。

  石拐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有战国赵长城遗址、敖包山原始森林,作为百年矿城,还有丰富的煤炭开采历史遗存。

  按照“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石拐区注重历史文化遗存、革命文化记忆和矿山文化挖掘,结合喜桂图新区建设,以生态为支撑,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近年来,石拐区围绕包头市“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以旅游与历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主动融入草原传统文化内核和“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斥资双百亿元,“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旅游产业成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科学转型的重要引擎。

  2015年地区接待游客60.8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13.6亿元,占GDP比重15.2%,2016年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之列。

  随着全域旅游各项保障完备,石拐区引来了不少国内外“金凤凰”前来栖身。据统计,2016年地区引进旅游资金20多亿元,承接开发包头市五当召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区、恢复石拐老街和古城塔历史原貌和打造休闲度假村、马鞍山景区、矿井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地区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性旅游产业基地初步构建。

  据了解,石拐区将以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为契机,全力打造以五当召为龙头、低空域航空运动和文化创意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基地。

  同时,依托“一带一路”、“互联网+”以及呼包银榆、沿黄沿线经济带的政策机遇,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区转型的重要支点,促进旅游与文化、影视、航空、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创新创业、观光农业、养生养老等产业的融合,通过全区域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景观打造、全社会参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不难预料,随着全域旅游的逐步推进,石拐区也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潜力逐步绽放,前景无限。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