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开启转型之旅 为产业发展寻找新方向

12.07.2015  11:48

临近年中,包头稀土迎来一大利好。

6月10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批复了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方案,从2015年起,3年内将给予近10亿元的资金支持,力争到2017年底,把包头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终端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依据方案,我市力争到2017年底高端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特种合金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14年的10%、12%和15%提高到30%、30%和40%以上;高档稀土抛光液实现国产化,稀土磁制冷材料及设备实现产业化,稀土环保颜料、热稳定剂等实现规模化生产;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新的机遇似乎正悄悄来临,包头又该如何把握好历史机遇成功“变身”?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稀土高新区已经开始提前“探路”,为产业发展寻找新方向。

让“”变得更有“

稀土原料与新材料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包头拓力拓公司外联部副总经理王仁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同样是钕铁硼,过去大部分企业都是按原料来卖,1公斤的价格也就是500—600元,而且价格波动得很厉害。现在我们把原材料经过毛坯电镀加工制作成毛坯,价格就要按片计算,价值是过去的2—3倍。

2014年7月,该公司钕铁硼毛坯电镀加工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填补了包头市稀土永磁材料电镀处理的空白,也为永磁材料向后加工延伸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在本地就可以把产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放大产品的价值。”据王仁勇介绍,拓力拓公司60%以上的产品出口,主要用于三星等手机听筒的制造。

数据显示,随着拓力拓切片及表面处理、天和磁材电镀项目投产,永磁表面处理中心投入运营,2014年高新区稀土新材料产量增长94%。其中,烧结钕铁硼7224吨,实现当年翻番。记者了解到,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终端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稀土高新区早已提前出发。

近年来,高新区在打通稀土产业链延伸拉长等关键环节下了不少功夫,目前已初步实现了稀土资源就地转化。2014年高新区的目标是:用2—3年的时间,实现稀土原料的就地转化,实现稀土产值300亿元以上,其中新材料的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将稀土高新区打造成名副其实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稀土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的扶持。稀土高新区拿出财力,对稀土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企业进行重点鼓励,对经济带动力强、拉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给予融资担保等支持,对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等新材料分别按照当年产量给予10000元/吨、3000元/吨、1000元/吨的奖励。今年,稀土企业生产明显向好,政策支持取得一定实效。

产业正借势“飞扬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高新区注重借势“外脑”,开启转型之旅。

今年3月10日,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研究院将汇聚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包头稀土研究院揭牌成立。研发中心立足我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中科院技术、人才优势和包钢在内蒙古稀土专营资源和已形成的技术产业优势,助力我市稀土产业升级,培育孵化高科技稀土企业,为我市稀土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助力加油。

这样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为产业发展赢得新空间。

在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宝德看来,上海交大和包头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学院的一些学科和特色,正好和包头的工业、高新企业比较契合。其中,稀土镁合金、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广阔。”他表示,平台建成后,不仅可以把上海交大的技术带到包头,还可以通过上海七所大学材料学院联盟,把这些大学的技术借这个平台送到包头。“包头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我们有高端的技术、人才,相信我们的发展前景会非常美好。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稀土产业也正借势“互联网+”逆风飞扬。

数据显示,去年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交易额为56.25亿元,今年上半年各类稀土产品交易额已达150亿元,是去年全年交易额的两倍多。稀交所总经理顾明表示,下一步在产品设计上还要做新的规划,重点就是要为稀土行业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高新区正着力实施总投资54.7亿元的13个新建稀土项目。推动天和磁材、拓力拓、金蒙汇磁等永磁材料企业发展,红日强磁、中圣恒磁、鸿达兴业稀土助剂催化剂等项目开工建设,延伸磁材产业链,扩大磁材产量;以辽宁鑫普为依托,加快镍氢动力电池组装和充换电站建设,发展储氢产业;以金杰为龙头,发展抛光产业;加快广东鸿达兴业项目落地建设,发展催化助剂产业,力争年内稀土新材料产能达到3万吨以上。(记者 张海芳 实习生 李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