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村民的35座“命根子”

07.01.2016  16:54

  去年11月以来,多伦县普降大雪,114座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严重受损,一些反季节蔬菜种植农户蒙受损失。然而,多伦淖尔镇北村的35座蔬菜大棚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来到北村已是下午4点,夕阳斜下室外温度为零下18度,积雪覆盖了整个村子。

  “听说这里的暖棚是全县最好的,连续低温降雪真的一点事都没有吗?”

  “没问题!全村对新暖棚非常有信心。”村长潘广生告诉记者:“双梁、双墙、双管、双被,这在暖棚建设上算得上是高配置了。”

  在暖棚内记者看到,温度计显示为零上15摄氏度,上午光照情况好时,棚内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在室外温度最低的凌晨,暖棚内也能达到11摄氏度以上。

  与北村一路之隔的南村也有暖棚,雪灾期间塌了不少,结构、承载力都不行,小作坊形式的经营模式也仅仅能维持单个农户。

  双梁、双墙、双管、双被究竟好在哪里?经过对比发现,过去北村的棚采用的是单管,单一拱棚根本抵挡不住大雪,现在是双管双梁,暖棚的体积变大、牢固程度增强。村民们在塑料膜外盖上了双棉被,提高了夜间的保温效果,同时,每台十吨重的电动卷帘机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提高了效率。

  走出暖棚来到后墙,整个后墙的宽度为2.67米,中空就达到了2米,潘广生说:“在建设时我们就考虑到了雪灾问题,设计上采用双梁、双筋的构筑方法,后墙专门砌上了加气砖,当室内温度达到40摄氏度时,砖体会吸收储存热量,下午或夜间会释放热量,今冬的雪灾是抗得住了。”

  “说起这35座大棚,那是全村人的命根子。”潘广生告诉记者,除了御灾能力强,最初建大棚还是想尽早让全村脱贫。

  2013年底,北村成立了北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的形式,整合闲置耕地200亩,建设日光温室30余座用于种植特色蔬菜瓜果,当年就有70%的村民入了社,其中含盖了全部低保户和贫困户。

  为确保村民脱贫致富,防止贫富分化,合作社专门设置了入股上限,即1000元每股,最多20股,股金额度最高不得超过2万元。村民说:“富户想多入也不能让他入,那样就会逐渐变成穷户给富户打工。”

  每个大棚占地1.6亩,费用为22万元,建设过程中人员全部来自本村村民,参与当中的大多属贫困户,劳务费按市场价给,实现了以工代赈。同时,盖大棚的土地是从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手里租来的,每亩地每年300元,加上建设大棚的工钱,这对于农户来说算得上是双向收入。

  由于蔬菜新鲜,想买这里的菜每天都得提前打电话预定,刚刚给城里定点送完菜的村民说,最近已经是供不应求了。潘广生表示,等明年最后五个棚盖好后,全部经营权将正式移交给合作社,由社长、理事长等进行日常管理,村里辅助监管,每个棚也会安排专人进行全天候打理。(记者刘博)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