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先锋】苏和把沙漠变成梭梭林

02.11.2015  10:20

  一张皱纹如刀刻般的黝黑面孔、一头杂乱倔强的白发、一双满是伤痕的粗糙大手……谁都想不到眼前这位头戴鸭舌帽、穿着一身沾有泥灰的衣裳、攥着铁锹的古稀老人,是一位正厅级退休干部。11年来,苏和与老伴在额济纳旗的沙漠中安家、造林,将昔日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改造成如今一眼望不到头的梭梭林。

  2004年,苏和从阿拉善盟政协主席岗位上提前退休,带着老伴儿来到额济纳旗沙漠中安家并开始了治沙之路。没有房子,他就搭一个小帐篷;没有吃的,就在野外搭一个小炉子自己做饭。干活时,风中裹挟的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就连吃饭也时常是沙子伴饭。生活上的困难苏和都能克服,风沙、酷暑和严寒都可以忍受,对苏和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造林技术和水源。

  “要想治理沙漠就得种树,种树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为解决缺水难题,苏和从阿盟和额济纳旗相关部门争取到打井设备,请来一位打井队退休师傅,在荒漠戈壁连续打出6眼井,保证了植树造林的水源需求。

  不懂造林技术,苏和在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的同时查阅大量资料,对沙地、水源、气候等情况进行多项考察,最后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选择抗旱性能好的梭梭作为栽植树种。

  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春天开始,沙漠里三天两场风,人无法出门。为了提高植树的成活率,苏和夫妇只好等风减弱时抓紧时间下种,常常累得喘不过气来。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但沙漠中的气温高达40℃以上,他们坚持在似火骄阳下作业。荒漠戈壁没有灌溉渠系,几百亩的梭梭林只能靠水罐拉水浇灌。别的地方种梭梭只浇一次水,但苏和一年要浇3次水。为节约用水,苏和还发明了一种节水的灌溉方法,用自制的水枪直接插到梭梭的根部注水,不但减少了水渠和空地渗水,而且有利于梭梭吸收。

  11年过去了,苏和已在黑城附近沙漠上种活了9万多株梭梭树,在荒漠腹地围栏封育3500多亩梭梭林。他种下的梭梭苗成活率在80%以上,有的已有2米多高,有效遏制了风沙的侵蚀。69岁的苏和已年近古稀,但他坚守绿色的夙愿依旧。苏和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我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就能给额济纳后人留下一个好环境。今后,我还要通过继续扩大植树面积,把黑城遗址周围的风沙止住。等梭梭长起来之后再嫁接苁蓉,搞点沙产业开发,形成治沙产业链。”(记者 刘宏章)

   编辑点评: 正是对党员责任的坚持,苏和毅然走进了沙漠。正是对孩子们的关心与爱护,王学贤自编歌曲教育启发青少年。责任是一种心态、一种气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品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责任,“关心下一代,保护学生安全”也是一种责任,苏和与王学贤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充满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因为这份承担让生命变得更有分量。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