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卫士精神的民族文化价值

09.10.2015  12:07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边防部队时鼓励大家要很好地弘扬特有的北疆卫士精神——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矢志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2015年春节前夕,他又亲自给慰问过的边防部队回信:“希望同志们着力加强连队全面建设,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

  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民族文化视域考证北疆卫士精神的价值内涵,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边防建设和民族团结的理论,深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担当起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的光荣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疆卫士精神是爱国主义的价值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内蒙古八千里边防是边塞文化的发源地,几代长城在风雨中见证了先族迁徙和血缘和亲。从孔孟儒学的“血地一体”“家国同构”,到蒙元宗祖的“尤尊天神”“长生天下”,北方庶族挽马盘弓,开疆拓土,伟业千古。纵观融合统一,岁月积累着民族的认同;竟至远古现代,风雨随行着中国的身影。五千年的血脉,把“家国情怀”历久弥坚地内化为“爱国主义”,照耀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进程,以浩瀚的艺术帙卷,经典着不朽的文化;以崇高的价值萃取,高扬着信仰的旗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这方水土积淀着北疆军民最深层的文化情怀和精神追求。评价这种情怀和追求,价值观的区分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善于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里,探索历史价值的认知,凝聚向心力,培养坚定的政治认同感;善于从军民一致的血脉基因中,提升时代价值的共识,弘扬正能量,强化国家的意识主旋律,是搞好政治文化设计的历史经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输充斥全媒体、自媒体、微媒体,网络战争遍布全时空、全方位、全天候。因此,用真理占据思想领地,用信仰统帅意识阵地,已成为北疆军民的价值坚守,卫国戍边的使命担当。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改变维护传统安全的思维定势,打破守疆戍边固土的陈旧格局,树立信息时代的国防观、边防观,以心灵力量制胜和平演变,以军民融合铸就大国边关,有效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北疆卫士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的精气神,灵秀了这方水土的文化情怀,升华了北疆军民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把这种历史文化的精粹纳入了国家价值观建设的领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疆的延伸和彰显;把这种民族精神的优势纳入了军队价值观建设的视野,成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边关的运用和实践。它不仅成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心语,更成为边关将士忠诚于党、无私奉献,强军兴边、履职尽责的誓言。质言之,北疆卫士精神就是在领袖凝聚的军民智慧中,用历史文化展示了爱国主义的价值新内涵,为我们注入了再立新功的新动能。

  北疆卫士精神是边关军魂的价值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族缘的追问:我们是谁?千古演绎,今成正果。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着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大多数的40多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从哪里来?“有巢氏”来了,“遂人氏”来了,“伏羲氏”来了,“神农氏”来了,当天地的神火照亮了生命,心灵的圣火也照亮了岁月。我们到哪里去?“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境界,“民为邦本”“自强不息”的国家理想,“族亲相与”“血乳共融”的庶族情怀,“扬善弃恶”“忠孝为先”的道德观念。正是这种襄赞助成的命运共同体,缔结了文化由成的价值共同体,凝聚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承与担当。

  古今中国,为国家安全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将士在边关;为民族幸福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军队在沙场。北疆大地的古堡烽遂、长城残垣凝固着军魂的不朽;万里茶道、草原丝路铭刻着昔日的殊荣;国门界碑、军旗哨所展示着中国的风采;社会繁荣、民族进步谱写着时代的赞歌。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为主题的军旅边塞文化,全时空地展现了民族的心语,雕刻了中华的风骨,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成了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兵魂销尽国魂空”。它以百年血火涅槃了灵魂遵循,以苦难辉煌雕刻了意志誓言:“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生于斯、长于斯的血沃疆土,壮筋骨、筑魂魄的乳血故乡,岁月无痕的精神超越,渐行渐成培育了“金戈铁马”“尚武精忠”的胆略,锻造了“沧桑阡陌”“国是如山”的军魂。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界碑在前,责任在肩”,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献了家庭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死还”到“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荣华不羡,功利不取,宠辱不惊”,从“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到“军旗立在哪里,军魂就在哪里”,这种文化感召的灵魂蓄志。质言之,北疆卫士精神就是在统帅举起的强军旗帜上,用民族精神奠定了边关军魂的价值新坐标,为我们确立了再立新功的新标准。

  北疆卫士精神是再立新功的价值奠定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今天的社会生活,有军民守望相助、卫国戍边的担当;今天的实践感悟,有富民强边、民族复兴的梦想。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就要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弘扬民族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民族繁荣进步结合起来,与军民团结结合起来,与强边固防使命结合起来,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强军梦、强边梦的自信和自觉,用人民的信仰铸就国家的力量,用军人的血性博取和平的守望。在这块曾经血性张扬的沙场,出彩“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人生,“守好家门,守好边疆,守好精神家园。”

  “一定要在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内蒙古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五四”之后,内蒙古的民族民主革命汇入了中国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以乌兰夫为代表的蒙古族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跟着毛泽东,带领蒙汉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开启了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在多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内蒙古无论是建设祖国的后方,还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各族人民始终以“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听党话、跟党走”;无论是准备打仗的前哨,还是安全稳定的屏障,军民团结始终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血性担当“能打仗、打胜仗”。八千里钢铁长城,八千里文化长廊,培育的“松树精神”“红柳精神”“骆驼精神”,高扬着“模范民族自治区”的光辉旗帜,不仅写就了“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长卷,还创新出得到习主席赞誉的北疆卫士精神。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地球走向太空,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时代,国防不再是筑垒护界、划地为疆的领土争夺了。发展利益的延伸,需要用全视距的目光打造“文张武驰,精神无疆”的境界,凝聚起“以武止戈、有备无患、强国兴边、捍卫和平”的国家意志,才能担当起“边境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的责任;激励出“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才能履行“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使命。质言之,北疆卫士精神就是在伟人引领的复兴伟业中,用中国梦奠定了履行使命的价值新境界,为我们描绘了再立新功的新蓝图。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接力祖先点燃的火炬,拨亮我们心灵的圣灯——北疆有我而安康,家国有我而不亡!只要硝烟燃起,当以“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用血性致以大国边关,用血肉筑成时代长城。(申建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