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倾力惠民生

13.01.2016  13:49

  核心提示: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段志强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同往年相比,今年的工作报告在民生部分加重了笔墨,对“十个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工程作了特殊强调。

  在审议报告的过程中,“十个全覆盖”工程也俨然成为了热门民生话题。代表们或是“点赞”、或是提议、或是结合地方实际介绍可行经验,每一个发言都代表着各地对这项民生品牌工程的新期待。

  政协委员张慧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全市各级妇联大力开展“美丽庭院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开展过程中,深入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还做得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农牧区文化。因此,建议在全市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各旗县区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实际,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属于我市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品牌。

  对于乡镇缺少垃圾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方面的建设,政协委员张文川建议: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中,加大乡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承载功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如今,农村一些村民已经搬入城市生活,平时也基本不回村里居住。对此,人大代表田有凤建议: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要与村里的实际情况结合,规划好村民的宅基地,避免重复建设,要少花钱多办事。同时,将农村产业支撑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建议通过选聘优秀技术人员,引入新品种,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回顾“十个全覆盖”这项惠民工程,可以看到,农牧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自治区从2014年起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可谓深得民心。市委、政府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各地各部门多方整合资源,扩面提标,突出特色,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模式和做法。自治区督导组真情投入,帮助解决了大量困难和问题。2.3万名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进村入户示范引领,广大农牧民真诚拥护、主动参与、共建家园。各级干部群众顽强奋战、合力攻坚,冬闲时节也不停顿,继续开展清“五堆”、搞规划、备物料等工作。4271个村庄已有1764个实现全覆盖,1268个正在建设,“十个全覆盖”攻坚之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巴彦淖尔再次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全区面前,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农牧区更绿了、更美了、更水灵了,农牧民更幸福、更文明、更有奔头了,各级干部受到了教育、经历了锤炼、增强了本领,全市上下的自信心、自豪感再次被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再次被点燃。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我市将以更大的热情和力度来实施这项惠民工程,按照“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紧盯薄弱环节,加大攻坚力度,同步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年内规划保留的村庄基本实现全覆盖。因地制宜实施建设改造,保持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体现水、绿、文化特色,把工程做精、做细、做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项目整合、金融贷款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规范财务管理,坚决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稳步实施“土改砖”试点工作。配套建设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抓好“五堆”清理。完成1490个村庄绿化,积极申办全国村庄绿化现场会。建立以旗县区为单位的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工程建设成果。组织干部下乡驻村,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加强指挥调度,采取督查指导、巡回检查等措施,精准有效解决问题。严格考核验收,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对7个旗县区进行排名,排名最后的追责问责。(记者刘飞)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