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 把准民生脉父老乡亲话里话外充满了自豪感

08.10.2015  11:31

   “老家门口的泥泞小巷变了样,在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村宅中,一条水泥路蜿蜒而过……”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常年在呼和浩特市区工作的张先生不时会晒出几张老家土左旗善岱镇朝号村的照片。“不是我不认识家,实在是村里变化太快啊。”老家村里的变化让赵先生感慨不已。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城里人有的,农村也要有,城里人能得到的公共服务,我们农村的父老乡亲也能‘零距离’享受了!”过去谈到住在农村便自觉底气不足,现如今说起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市各项目村的农民话里话外都充满了自豪感。

  改造后的新农村

  自去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呼和浩特市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三个层次、三种类型”农村发展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推进,分步分类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2016年,3年计划总投资154亿元,建成1212个村,其中建成示范村400个,965个行政村所在地全部实现“十个全覆盖”。2017年—2020年完成剩余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去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9.6亿元,对350个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28万人受益,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3%。今年,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沿路沿线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实施重点,将37条交通干线两侧500米范围内的509个村纳入“十个全覆盖”实施范围,总投资61.48亿元。受益人口29.5万人,占全市农村常住人口的35%。全部当年开工,当年完工,为2016年全面收尾打下坚实基础。

  住上敞亮房,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所……举全市之力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加快了呼和浩特市农民追赶幸福的脚步,也让呼和浩特市的农村进行了一次美丽的嬗变。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