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 领导论坛】各级施政的重点 “三农三牧”的福音

03.11.2015  15:08

  各级施政的重点“三农三牧”的福音

  国庆节前后,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领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历时20天,行程6000多公里,对11个盟市、39个旗县、504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了巡回现场观摩,这在自治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我认为,这既是一次认识再提高、思想再统一的高层动员会,也是一次任务再明确、落实再加力的高层推进会。巡回观摩期间,大家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研讨、一路思考,收获很大、体会很多,对“十个全覆盖”战略决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十个全覆盖”的重点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对推进“十个全覆盖”、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充满了信心。

   一.“十个全覆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科学性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农村发展变迁史。“三农”在历朝历代的全局工作中占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基在农村、依靠的是农民,“三农”是我们党不竭的力量和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依托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而最终建立的,“三农”是共和国坚强的基石。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都跃居全国前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一点也不次于发达地区。但到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严重缺失,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以乌兰察布为例,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额相差9800元,2014年进一步拉大到14996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的现实状况。“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大难题,广大农牧民反映最强烈、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2014年1月1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以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医、保、商等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建设,加快农村牧区发展。这在自治区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这是改善农牧民生活、改变农村牧区面貌、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农村牧区最大的民生工程。

  自治区按照中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为“两步”“两个时间段”:即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完工并在全区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全国的标准,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自治区低于全国的水平,实现“两个倍增”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全面小康社会还涉及社会、民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大。从现在到2020年仅有5年时间,自治区把仅有的5年时间又分为“两个时间段”,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上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实现致富达小康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高度责任担当。

  “十个全覆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顺应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十个全覆盖”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既涉及社会管理创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又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十个全覆盖”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具体实践。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新常态下,既要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又要着力改善民生。“十个全覆盖”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村牧区民生改善,而且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群众增收。以乌兰察布为例,两年来,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近150亿元,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增加营业收入90多亿元,带动群众增收50多亿元。“十个全覆盖”还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成了新农村新牧区和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十个全覆盖”也是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平台。各地结合嘎查村“两委”换届,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基层组织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广泛推行单位包村、干部帮户机制,各级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服务引领等工作,既转变了工作作风,又促进了工作落实,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正如老百姓所讲的,“市里的、旗里的、乡里的干部都来帮着干,干部脸晒成了个黑巴,群众心里头一个热巴”。

   二.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分类施策,这是推动工程建设的科学方法。内蒙古幅员辽阔,农村牧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在工程实施中,始终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乌兰察布探索推行了“435”工作法:“4”,就是坚持“三不一多”4个原则,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3”,就是在规划建设中,结合“三三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综合考虑撤点并村、人口转移、产业发展、长远变迁等方面的因素,以自然村为工程建设单元,整体上按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3种类型开展工程建设;“5”,就是在组织推进中,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5个步骤开展工作。同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缺啥补啥的原则,坚决避免大拆大建,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达到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这些做法,既切合地区实际,又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群众不仅响应而且满意。这些原则和方法,我们要在工程推进中始终坚持、积极运用。

  加强工程管护,这是保证工程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三分建、七分管”,注重工程管护是全区各盟市的共同做法。这对于巩固建设成果、提高工程长期效用具有重要作用。乌兰察布把工程管护作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村民自治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管护机制,农牧民房前屋后实行“三包”责任制,公共区域的管理由管护小组负责,卫生室、超市、文化室的运行管理实行行业管理和村民管理相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管理创新,既改进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又强化了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还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群众参与到工程管护中来,就像加强城市管理那样,形成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为工程长期发挥效用提供了保障。

  注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是提高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可谓异彩纷呈、典型众多。从乌兰察布看,统筹协调推进体现在各个方面:一是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对“十个全覆盖”村同步推进产业配套,实现产村融合,涌现出一批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专业村。二是与涉农涉牧项目资金相结合。坚持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精准扶贫项目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组装配套实施,统筹涉农资金和项目,形成了惠农惠牧政策、资金、项目的叠加效应,激活了农村牧区资源这“一池春水”,汇聚起推进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在资金筹措上,采取财政资金补一点、发动群众筹一点、包联部门帮一点、施工企业垫一点、驻地企业捐一点等方式,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村庄改造中,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保持村庄风貌、建筑特色、田园风光和传统习俗,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不仅使农村牧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培育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农牧民是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创新的主体。各地在工程建设中,始终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农牧民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一场“人民战争”。以乌兰察布为例,我们始终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贯穿于“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坚持思路由群众酝酿、办法由群众提出、建设以群众为主、成效由群众评判,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被动等靠到主动争取、由袖手旁观到积极参与的3个转变,激发起农牧民的参与热情,激活了群众创造创新的活力。

  发挥党员和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是推进工程的有力保障。全区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哪个地方重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哪个地方的工程就能顺利推进。以乌兰察布为例,全市建立了市县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市级领导联系旗县,县级领导包乡镇,机关包村、干部帮户的“联包帮”推动机制,从解决党员干部“我是谁”这个定位问题、“为了谁”这个价值追求问题和“依靠谁”这个方法问题入手,全市2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嘎查村一线开展工作,做到了“三到户、三讲清、三落实”,即干部包扶到户、责任分解到户、措施细化到户,讲清政策、讲清机遇、讲清益处,落实资金、落实项目、落实任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农牧民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积极支持、衷心拥护和广泛参与,成为确保工程实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和保障。

   三.摸清底数、精心准备,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王君书记在巡回观摩时多次强调,要做到“三个不漏”,即不漏一个村、不漏一个户、不漏一个人。这是我们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个全覆盖”决策部署的底线和目标。两年来,我们乌兰察布完成了60%以上的工程量,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仍然繁重的任务,乌兰察布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巡回观摩检查会议精神,抓覆盖、抓产业、抓党建,坚决打赢这场事关民生福祉的攻坚战。

  抓覆盖。一要摸清底数。对全市未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自然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根据实际划分为实施村和整合后实施村两大类,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进工程建设。二要精心准备。由包村干部和群众共同研究制定每个自然村和每个农户的具体实施改造方案,并根据方案做好材料、物资和资金等的调度筹措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三要做好“巩固、扩面、整合”3篇文章。巩固,就是对已经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村庄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完善;扩面,就是要把大的自然村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整合,就是要将小的自然村,通过移民搬迁等方式进行撤并整合,并同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到2017年上半年完成所有村庄的“十个全覆盖”任务,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抓产业。产业是发展的核心、扶贫攻坚的根本、“三农”工作的基础。我们要按照打造“六次产业”的思路和方向,把产业开发与推进“十个全覆盖”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活改善相同步。一要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充分发挥乌兰察布在土、水、肥、气候、饲草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设施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和品牌农牧业,把“十个全覆盖”示范村、达标村建成产业开发示范村。二要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按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原则,积极引进首都和其他地区农字号龙头企业、农牧业物流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企业,促进“互联网+农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让农牧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益。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业。借助“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这一金字招牌和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结合“十个全覆盖”,深入挖掘自然、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村、民俗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培育文化旅游名村,让乡村游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新亮点。

  抓党建。要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四级示范抓引领、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工作,全面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加大考责问责力度,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以党校轮训为手段,抓好嘎查村“两委”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选派好党支部第一书记,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紧紧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广泛开展“党建引领·创建五好家园”(生产发展好、生活宽裕好、乡风文明好、村容整洁好、管理民主好)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示范点,提高引领群众完成“十个全覆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 (王学丰 作者系乌兰察布市委书记)

   【相关链接】

  乌兰察布市是欠发达地区,全市11个旗县市区8个为国贫县、2个是自治区贫困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00多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该市还是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口多,农村牧区建设历史欠账多、人居环境差,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持续加剧。“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针对这一实际,乌兰察布市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培育特色产业、扶贫攻坚、完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创建相结合,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坚持高标准建设示范村、全面完善达标村、基本保障一般村、撤并整合空心村的思路,探索推行了“435”工作法:“4”,就是坚持“三不一多”4个原则,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3”,就是在规划建设中,结合“三三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综合考虑撤点并村、人口转移、产业发展、长远变迁等方面的因素,以自然村为工程建设单元,整体上按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3种类型开展工程建设;“5”,就是在组织推进中,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5个步骤开展工作。同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缺啥补啥的原则,坚决避免大拆大建,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该市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真正使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在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实地观摩,之后召开村民代表会、全体村民动员会,与群众共同算好建设、效益、长远3笔账;在建设阶段,政府不搞大包大揽,把决策权和实施权交给群众,激发起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大部分村庄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

  在资金筹措上,乌兰察布市统筹涉农资金和项目,创新投入机制,努力保证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广大群众不等不靠,主动拿出银行存款,通过出售农畜产品变现、向农村信用社贷、跟亲朋好友借等多渠道自筹资金。同时,坚持不大拆大建和实际运用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删繁就简,尽量减少工程量,降低建设成本。两年来,全市实施“十个全覆盖”的村户均投资仅4万元左右,其中农民自筹1/3以上。实现了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

  两年来,该市对1028个行政村、3210个自然村进行了建设改造,已完成全部工程任务的78%。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近150亿元,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增加营业收入90多亿元,带动群众增收50多亿元。

[责任编辑 李珍 ]

李纪恒:扎实有力做好我区国家安全各项工作
李纪恒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正北方网
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