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发展壮大林沙产业铺就生态产业增收致富路
林业厅政府网12月31日讯 “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按照“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饮品、药品、化妆品)的总体格局,林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引导农牧民走上了产业发展增收致富路。
一是 “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林沙产业基地建设体系,原料林初具规模,累计新建原料林基地422.3万亩,其中沙柳168.3万亩、柠条78.8万亩、杨柴64.2万亩、沙棘62.3万亩、山杏41.6万亩、梭梭6.5万亩、文冠果0.6万亩。
二是 积极扶持和发展林沙产业,建成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高原杏仁露、天骄沙棘资源等规模林沙企业20多家。累计创造产值3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累计生产人造板27万立方米,杏仁露7.8万吨,沙棘饮料7.3万吨,沙棘酱油醋7万吨,沙棘清酒、黄酮、脂粉、果粉等14.3万吨,生物质发电8.4亿度。进一步释放林地生产力,林下经济发展呈现新活力,累计培育集体林地600多万亩开展林下经济,涉及农牧户5.2万户,总产值累计20.2亿元。
三是 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林业产业新增长点,建成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萨拉乌苏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累计接待游客487万人次,实现收入12.6亿元。林沙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的“双增长”,林业在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林业产业正在成为农村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末,全市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4亿元, 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700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9亿元、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