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23.01.2015  22:08

  农牧业既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鲜明的特色产业,更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对于遵循国家对内蒙古的宏观战略布局,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我区农村牧区改革,实现经济健康持久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推动富民强区建设的战略任务

  从国家粮食、食品安全看,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本质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和食品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最关切、最重视的问题之一。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2公斤,均创历史新高。但是,同期我国粮食净进口也呈现增长态势,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2013年下降到87.7%。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争粮、城镇化争地”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潜在压力不容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近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和农产品产量”作为年度主要任务来抓。内蒙古作为国家农牧业大区,已经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大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借助天蓝、草绿、水清、空气干净等天然绿色优势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多样等区位特色优势,所生产的农畜林产品数量大、品质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筑牢农牧业发展基础,既要实现丰收增产,更要保证优质安全,既要提高生产效率,更要增加生产效益,努力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我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协调一致。

  从生态安全看,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辩证关系。国内外长期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内蒙古横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处于东亚大气环流的上风向,地处三大水系(黄河、辽河和嫩江)上游,用辽阔的草原、繁茂的森林等生态系统阻挡、净化着南下的大气和水源。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决定了我区作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和作用无可替代。长期以来,由于掠夺性开发资源、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已经凸显,迫切需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牢固树立“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理念。而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绿色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同时,现代农牧业属于生态破坏小、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好、增加就业多、优势和特色明显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今后我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既有利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整体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优势,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

  从边疆安宁稳定看,边疆安宁稳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要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也多次强调:确保社会安定、边疆安宁是极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内蒙古内与8省区毗邻,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相邻,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9.2%,边境管理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接近于内蒙古总面积的1/3,既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北部窗口。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安宁稳定、民族团结不仅关系我区改革发展全局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非常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北方安宁,这是党中央对内蒙古的要求,大家要有这个意识,自觉贯彻中央意图。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将“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为八个发展定位之一,正在努力打造边疆安宁的风景线。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农牧民是我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多数边境地区,农牧业仍是主要产业,守边固边的大多数边境居民是农牧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有利于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创造更多农牧民本地就业的机会、稳定边境居民数量、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维护农牧民权益、化解农牧区矛盾、促进边疆安宁稳定,既是“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的固本之举,也是“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强基之策。

   发展现代农牧业将成为我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从内蒙古经济现状看,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弱,经济增速总体放缓,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传统资源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雾霾天气增多且治理难度大等方面的影响,我区主导性产业煤炭、钢铁、电解铝等传统工业品新增产能比较有限,主要工业品价格回升动力不强,企业存在资金链趋紧、效益下滑的风险较大,将进一步影响工业增长动力。尽管国家治理雾霾为清洁能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由于电网通道建设滞后,外送容量受到极大的限制,全区闲置的煤电装机容量和风电机组弃风、窝电的现象难有实质性改善,煤炭、电力行业市场困局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当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对于主动适应新常态和积极引领新常态,促进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义重大。为此,我区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短期内实现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壮大困难的前提下,借助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既是我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农村牧区改革、破解“三农三牧”问题等的重要举措,更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具体实践。

  从农牧业产业优势看,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不仅拥有1.07亿亩耕地,居全国第四位,9.54亿亩可利用草原,居全国第二位,3.77亿亩森林,居全国第一位,9015.9万亩湿地,居全国第三位;而且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多样化的生态、气候类型,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产业核心区位于北纬38°—53°优质农牧业生产带,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优质肉羊带、黄金奶源带、马铃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以及优质林下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粮食连续11年获得丰收,畜牧业连续10年稳中有增,羊肉、牛奶和绒毛等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每年可向外省净输出超过250亿斤粮食、100亿斤牛奶和30亿斤肉类产品。同时,内蒙古拥有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天然绿色生态环境,及人口密度仅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和青睐。内蒙古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0%以上来自内蒙古。截至目前,我区有59件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7件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8件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233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404件自治区著名商标。优越的农牧业资源禀赋凸显了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巨大的产业优势。

  从现代农牧业发展潜力看,现代农牧业简单说,就是横向上的现代种养业,纵向上的现代农畜产品加工和营销服务业,其中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业恰好是现代农牧业中现代种养业和现代农畜产品营销服务业的枢纽,发挥着上游联生产、下游联市场、双向促动的重要作用,是农牧业现代化的动力装置与核心环节。我区依托区位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投入的逐年加大,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以及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不断引进和大力推广,我区有8000多万亩中低产田的一半左右可以改造成高产田,改造后亩均大约可增产粮食300斤,全区可增产粮食120亿斤左右。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低于国内先进省区10多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20多个百分点。据研究资料显示,影响粮食生产的化肥投入、科技进步、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劳动力6项指标中,除化肥投入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7.6%。由于化肥投入的极限性和不可持续性,有力地证明了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如果我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国内先进省区水平,就可增产粮食30—40亿斤,如果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可增产粮食60—80亿斤。因此,我区农业生产在中低产田改造和科技进步方面仍有约200亿斤粮食增产的潜力。农区畜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如果农业秸秆有效利用率由目前不足30%提高到60%,加上约200亿斤粮食增产潜力所产生的秸秆,未来仍有增加养畜4000—5000万只羊单位的生产潜力。

  世界农牧业强国首先是农畜产品加工业强国。发达国家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业不仅带动了农牧业现代化,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内蒙古继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可以说,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稳”的基础和“进”的亮点。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总产值比约为1.5,不足辽宁、山东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发达省区的1/2和农牧业发达国家的1/3。通过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如果能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总产值比达到辽宁、山东等发达省区的水平,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至少将会翻一番;如果能达到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至少将会翻两番。

  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不管是生产还是加工,对于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增长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化改革是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看,我区农牧业仍以一家一户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占主导,并且农牧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导致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缓慢,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牧业实现困难。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高质高效地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障农牧民合法的土地承包财产权益,扎实有效地推进土地草牧场流转、集中,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农牧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龙头企业等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联户经营、集体经营等合作化经营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投向农牧业,盘活现代农牧业的规模效益、集约效益、科技效益和创新效益,释放现代农牧业巨大的发展红利。这既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养畜”,确保农牧业“后继有人”的有效手段,也是筑牢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看,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是加工业没有真正发挥好“上游联生产、下游联市场、双向促动”的中枢作用。集中表现在:一是基地难做大。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散、带动弱,导致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没有做大;二是优势难发挥。由于大型龙头企业较少,产品研发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增值水平较低等,导致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品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利益难联结。由于农牧区土地承包权稳定不够,经营权放活不够,相关体制机制健全不够,以及一些企业对农牧民利益的重视不够等,导致农牧民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没有有效联结。

  在全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谋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在保护好农牧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原料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保障生产原料充足供给,建设好生产基地;鼓励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资产入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入驻我区,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快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减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减少企业税赋,让龙头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生产经营、捕抓市场机遇,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引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区草原、绿色优势,把握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旺盛需求的机遇,使我区农牧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常态下,站稳脚跟、不断壮大,建设好加工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附加值。我区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好草原、绿色、有机品牌,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努力推进以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品牌创建工作的同时,加快启动实施农牧业品牌建设工程,推行“大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对具有内蒙古区域优势的产品进行品牌整合,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积极举办农畜产品博览会,大力宣传推介内蒙古品牌农畜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筹建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展示馆,在一线消费市场设立内蒙古名优农畜产品品牌展销窗口(中心),在大型连锁超市设立内蒙古品牌农畜产品销售专区,使之成为内蒙古在国内一线城市展销名优特农畜产品永不落幕的农博会,进一步提高我区品牌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鼓励农牧民、农牧业合作社及农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扶持农牧业专业协会发展壮大,完善专业协会运行机制,提高专业协会服务能力和维护广大农牧民合法权益的能力,使农牧民依靠专业协会在买入、卖出活动中有与龙头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平等的话语权、定价权,切实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改变农牧民在利益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切实把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把农牧民作为企业的员工,推动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融合、紧密联结、捆绑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善待农牧民,基地才能稳定,企业才能壮大,农牧业经济才能繁荣。(张志栋)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