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右旗以“三个覆盖”助推“十个全覆盖”

10.11.2015  11:25

  初冬的阿右旗谷粒满仓、畜牧兴旺,农牧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感叹“十个全覆盖”工程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喝上了安全水,电视频道多,娱乐有场所,看病有医护,购物家门前……2014年以来,阿右旗创新工作思路,以“三种模式”助推“十个全覆盖”工程,使这项惠民工程像阳光雨露,洒向农牧区的每家每户。

   集中覆盖,增添发展活力

  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是阿右旗人口相对集中、立地环境较好的嘎查之一,距离旗政府所在地3公里,常住人口136户359人。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该旗以集中打造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为目标,采取捆绑项目整村推进方式,先后投入900多万元,完成居住区水、电、路、农牧民文化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等项目建设,增加配套了集中供热、集中排污、环村油路建设、街道绿化亮化、热水器安装、房屋及门楼改造等惠民工程,建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一条街,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嘎查”。

  为了巩固和扩大“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额肯呼都格嘎查还按照“一苏木一特色、多嘎查多品牌”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重点扶持培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产业,使200多名农牧民实现稳定创业就业,嘎查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8344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24元。

  为了惠及更多的农牧民,该旗还将像额肯呼都格嘎查一样立地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公路沿线嘎查村,纳入“集中覆盖”范围,建成了塔木素“富有浓郁民族特色边陲新苏木”、沙林呼都格地区“四村联建”等一批示范工程,使全旗4100户1.1万名农牧民受益。

   转移覆盖,转出美好前景

  在阿右旗雅布赖镇“大漠人家”移民住宅区,一排排独门独院的住宅让人赏心悦目,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在马路两侧,整齐划一的院墙格外亮丽。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走进一户居民家,巴音笋布日嘎查转移搬迁牧民孟和巴图热情地迎上来。“120平米的房间宽敞明亮,家里沙发、电视、热水器、吸油烟机一应俱全,看电视、上网、洗澡都很方便。”孟和巴图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新家,而他的幸福还远不止于此,住宅区门口小广场上的健身设施已投入使用,便民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卫生院里中医科、化验室、输液室、病房等功能齐全,居住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了让农牧民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该旗对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农牧民已搬迁转移的嘎查村,鼓励农牧民向中心城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苏木镇驻地转移。据统计,近年来,该旗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4700名,扶持发展农家乐、牧家游90家,农牧民养老金人均达1501元/月,农牧民低保金标准达5448元/年,创建形成了以“住牧民家、喝神泉水、赏大漠景”为产业链条的“大漠人家”区域品牌。并通过建设农牧民住宅小区、实行农牧民住房贷款、实行15年免费教育及“12349”便民为老服务等措施,解决了农牧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如今,农牧区发展面貌有了新变化,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改善,农牧民幸福指数有了新提高,农牧民的日子一再“刷新”,这一切都见证着“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和幸福。

   流动覆盖,保障农牧民生产生活

  建立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农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农牧区特色的卫生服务,边界牧民明德格对此深有感触:“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患有高血压多年,由于居住偏远,去医院看病就是个大难题,自从有了‘小药箱’,我坚持服药,血压控制得很稳定。”明德格的家在阿拉腾朝格苏木查干德日斯嘎查的一个边远牧业点上,由于居住分散,方圆几十公里才有一户人家。为了让边境、边界、边远、居住分散农牧民能够最快、就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该旗通过流动嘎查村卫生室,依托小药箱巡回医疗下乡工作和“送医送药”活动,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下乡巡回诊疗,每次服务农牧民90%以上,分片、包村、包户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基本药物送到农牧民家中。

  阿右旗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邻甘肃金昌、武威等地,沿边及居住在沙漠戈壁深处的农牧民特别是游牧的牧民居住分散,为了让广大农牧民更广泛地分享到“十个全覆盖”,实现“幸福全覆盖”,针对边境、边界、边远地区的嘎查及农牧民,该旗在充分了解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房屋和改造危旧房屋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维修筒井和安装单户水质净化设备保障农牧民饮水安全,安装小型卫星天线保障广播电视通讯覆盖,风光互补系统增容满足牧户日常用电需求,发放生产资料补贴降低农牧民生产生活成本,家庭健康“小药箱”和流动嘎查村卫生室解决就医难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解决农牧民住房、电力、饮水、户户通等生产生活条件,并连续两年选派100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副职后备干部定期走村入户,常态化送政策、送技术、送文化,提供业务代办等巡回服务,真正实现留守、边远地区农牧民便民服务全覆盖。(记者毛图门特约记者王璐)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