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合作社+示范户”的成功实践———突泉县以三联合模式惠民利民侧记

12.08.2015  19:02

  盛夏时节,行走在突泉县的广袤大地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喜人画卷:一处处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养殖小区、一辆辆满载农畜产品的运输车、农牧民群众增收后的一张张笑脸……

  近年来,突泉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示范户”的三联合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能人集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增收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党建富民相融并进。截至目前,全县188个行政村中,180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288个,依托合作组织建立“功能型”党支部165个,合作组织成员总数17280人、其中党员1493名。

   村党组织“领航把舵”

  沿着大通道进入突泉县境内,如果能够随处看到“太平五星香瓜”的路边摊,那么太平乡五星村就到了。提起五星村,这几年的变化可真不小,该村自2010年开始,已连续5年被突泉县委授予“红旗党组织”荣誉称号,村党总支书记秦守杰享受到了副科级事业工资待遇。

  “原来我们五星村上访出了名,老百姓都挺困难的。现在好了,老百姓有钱了,我们这样一个小村就有100多辆轿车。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真得感谢我们村的好班子!”太平乡五星村村民高文才笑着说。

  五星村有耕地1.2万亩,然而水浇地不足4000亩,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必须另辟蹊径。2008年,五星村党总支利用临近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借助县委、政府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他们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积极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建起了全乡第一个设施农业小区。建设过程中,有些村民对发展设施农业认识不清,于是村班子成员带头建起大棚、带头种植瓜果蔬菜,并逐步带动农民党员和群众参与进来。当年,五星村建起“43”式大棚50座,年利润120万元左右,不仅富裕了群众,村集体还有1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2010年,五星村成立了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46名、其中农民党员11名。2012年,五星村的香瓜、西瓜成功注册了“鑫月湾”商标。2014年12月,五星村的香瓜、西瓜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该村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2000亩,其中暖棚240座、冷棚150座,年产香瓜、西瓜500多吨,产值200余万元。

  五星村已由原来的落后村发展成为拥有整齐划一的设施农业园区、错落有致的蔬菜瓜果大棚、宽敞明亮的砖混住宅,民心思进、富裕和谐,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实现产业发展与党建富民的相融并进,村党组织是核心。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示范户”模式中,全县各村党组织根据地方实际上项目、兴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14年以来,全县由村“两委”牵头创办合作组织80个,带富了众多的父老乡亲。

   共产党员“引擎带动”

  实现产业发展与党建富民的相融并进,致富带头人是引擎。突泉县注重把共产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他们市场动态掌握快、带动力强、与群众联系紧密等优势,让他们领办、创办一批合作组织,做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

  杜尔基镇杜祥村25名党员,家家养奶牛。在饲养奶牛的同时,有10名党员从事大地蔬菜种植,5名党员从事肉鸡养殖,4名党员从事农畜产品流通,6名党员从事设施农业,每名党员家庭至少有一个以上致富项目。25名党员致富后,不忘众乡亲,以种植、养殖、商贸流通“三结合致富链”为抓手,牵头成立了脱水蔬菜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禽类养殖协会、育肥牛合作社等6个合作经济组织和村办企业,有效发挥了党员致富能手的“引擎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该村建设肉鸡养殖小区一处,标准化鸡舍20座,带动村民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建设设施农业小区一处,有“43”式温室大棚50座,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奶牛养殖小区一处,建有标准奶站和棚舍,将全村500多头奶牛集中饲养与管理,促进奶牛养殖业向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成立了葵花籽加工厂,注册了“地果金嗑”商标,产品走俏市场、供不应求。依托这四大支柱产业,杜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7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3000元。

  农民党员张祖明带领42名杜祥村村民组建了“突泉县祖明农副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他们又上马了新项目。投入资金350万元,扩建了葵花籽加工厂,年可加工葵花籽360万斤,可实现利润180万元,并拉动就业30人。农民党员张洪文带领乡亲们组建了育肥牛合作社,发展育肥牛产业,年可育肥200头牛,可获利60余万元。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杜尔基镇党委书记王志元深有感慨地说。

   行政推动“补齐短板”

  在赛银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张张蔬菜订单成为种植户们的增收“保险单”。今年,水泉镇三类村移民户杨秀山在赛银花蔬菜园区种植了1个蔬菜大棚,他告诉笔者:“这茬西红柿就要卖完了,冬天再种一茬草莓,年收入3万多元啥问题没有!”

  实现产业发展与党建富民的相融并进,行政推动是关键。突泉县委、政府抓重点、聚焦点、解难点,不断加大对三类村农牧业产业扶持力度,组建合作社运作、成立党支部引领、示范带动、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依托赛银花、曙光、城郊等产业园区,为全县19个三类村规划建设肉羊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小区等,以党支部为主导、以党员示范户为主体、以农牧产业为依托,组织种养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捆绑推动促发展,实现了“一户转移、四户受益”的联动效应。“四户受益”,即一户农民入驻园区即可得到一座配套管理房的温室大棚产权,成为受益第一户;转移户原有房屋无偿分配给本村无劳动能力的危房户,惠及了第二户;危房户原有危房由村委会拆除变成宅基地,转售给本村计划建设新房却苦于没有宅基地的农户,惠及了第三户;转移户的承包田流转给本村村民,增加了留守农民耕地占有率和经营收入,惠及第四户。

  突泉县19个三类村的村民加入赛银花产业园区、曙光种养产业合作社后,在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动下,通过产业链条对接市场、规模经营,已实现在产业园区及合作社入股分红、务工增收双项收益。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