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牙图村:由蒙古族头领赐地得名
吉牙图村是土默特左旗沙尔营乡的一个行政村。“吉牙图”为蒙古语,汉译过来为“有缘之人”。该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近日,记者走进吉牙图村进行了采访。
明代建村
穿过一片茂盛的玉米地,记者来到了这个“有缘之人”的地方——吉牙图村。
“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今年68岁的张贵先是土生土长的吉牙图村人,曾担任过村里的会计,对这个村的了解颇多。张贵先告诉记者,“吉牙图”为蒙古语,村里人都把它汉译为“天赐福”。相传,在明代时期,三娘子修筑归化城墙时,有一位姓陈的小伙子被聘为施工小头领,也就是现在的包工头。由于这个小伙子对工作认真负责,甚得监工蒙古族头领的赏识,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位陈姓小伙子,并将现在吉牙图村的土地划赠给他。陈姓小伙子很感激这份缘分,感觉这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福分,便给这片土地取蒙古语名“吉牙图”。这片土地利用起来后,人员渐多,形成村庄。
清咸丰年间,大量山西人走西口涌入内蒙古境内。其中,山西张家三兄弟来到此租地为生,后来又有郭、赵、王3家相继迁来定居,人口逐渐增多,村庄也稳定定型。现在村里张姓仍是大户,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保留接喜神习俗
由于距离市区较远,该村一些古老的习俗至今仍有保留。
今年62岁的张福秀对村里的习俗一清二楚。他告诉记者,村里至今还保留有接喜神的习俗。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村里任何人都不会再讲脏话,这是为了迎接喜神做准备。等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五、初六以前,就会举行迎接喜神的仪式。“迎接喜神的时间不能确定,因为喜神是东南西北随意转的,没有固定的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以前老人会算,现在我们也只是看日历,日历上都写着喜神到来的日子。”张福秀说,根据老人留下来的习俗,该村的喜神是在村子东南方。每年到了迎接喜神的日子,全村人都会在上午出来燃放烟花爆竹,每家每户都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面兔”(用白面制作成兔子形状,上锅蒸熟即可),用来敬奉喜神。“这些‘面兔’用完后,人们就都拿回家吃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喜神保佑。”张福秀说。
记者了解到,该村的村风还比较淳朴,虽然多数年轻人外出打拼,但一些小有成就的人会回来,用自己的方式报答这个村子:慰问低保户、资助贫困大学生、公益打井……
村民种地打工维持生计
吉牙图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来富告诉记者,该村占地面积3800多亩,共240多户,660多人。其中,90%以上的村民是边种地边打工。
“以前村里养牛的时候,村民光景比现在好。”张来富说,该村在2002年开起了奶站,那时候全村80%的村民都以养奶牛为生,全村奶牛达到300多头,平均每户人家都有奶牛,日产奶量高达3.5吨,每公斤牛奶能卖到1.8元。村里多数人种植的玉米也都是为了喂牛,那时候,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是村民月月有钱赚。
记者了解到,早在1958年,该村就联合邻村,用两年时间,开通了从讨卜齐至沙尔营的万顺渠,引入大黑河水灌溉,一改过去的旱田状况,且渠系配套,保证了农业丰产丰收。改革开放后,该村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渠打井,使85%以上的耕地得以灌溉。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养殖业的发展。农牧两旺,显著地提高了村民收入。
文/记者马丽侠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