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衣:3名“特殊”留守儿童的艰难求学路
■ 内蒙古 晨报首席记者 吴博超
本报昨日关注了察右中旗宏盘乡的留守儿童,长年生活在大山里的他们,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你无法想象的。他们所住房屋的简陋,与其生活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或父亲患病,或母亲有智力障碍……
了解了这些,你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衣服脏破;也能明白,为什么他们头发凌乱,见到外人就害羞不敢说话;15岁却刚刚上五年级……这就是宏盘乡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依旧热爱学习,憧憬着美好未来,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宏盘乡西约15公里的三道沟村,这里有宏盘乡中心小学所设立的一处教学点,3名学生因路途遥远,及特殊的身体状况,只能留在这里上学。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他们要显得更加“孤独”。
腼腆大男孩的孤独内心
读书写字成为生活艰难的刘鹏飞实现未来憧憬的唯一途径 实习记者 陈熠北摄影
15岁的刘鹏飞像个小女生一样腼腆,总是低着头,和别人说话时声音很小。他的家距离学校很远,妈妈常年有病,父亲又在外打工,学校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因为患有先天智力障碍,15岁的他,今年刚上五年级。“对数字的认知还是比较差,但上学这些年,孩子识了不少字。”语文老师张建忠告诉记者,教学点里的3个孩子身体情况都比较特殊,所以老师除了正常教学外,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等他们长大以后,也好能照顾自己。
与教室相邻的一排平房,刘鹏飞与两名老师住在这里,不大的屋子摆放着3张床,床边生着火炉,桌上摆着一台旧电视。一年中,除了寒暑假,刘鹏飞更多的时间是留在学校,两位老师也成了最亲近的人,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从小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平日里的刘鹏飞性格较孤僻,总是闷闷不语,只有人问他,他才说话。他最爱上语文课,读课文时,虽然语速很慢,但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我听他说,回家以后父母也很少跟他说话,更无法顾及他的学习。村里大部分的孩子都离开了村子,没人和他玩,闷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走一走……”生活老师张卫忠与刘鹏飞在一起的时间长,许多时候,他会从一些细节方面看出刘鹏飞心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