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草原妇女儿童共筑美丽发展梦

19.09.2016  20:10

  呼伦贝尔市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站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回眸5年的工作,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中心、凝聚力量、主动作为,妇联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妇女事业在创新中不断取得新跨越。为迎接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即日起,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与市妇联、呼伦贝尔日报社共同推出“在美丽发展征途上巾帼不让须眉”系列主题报道,细述五年来的巨变,勾勒未来呼伦贝尔妇女儿童事业的似锦前程,动员和凝聚妇女同心共筑中国梦。

  《呼伦贝尔市妇女发展纲要》和《呼伦贝尔市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谋划全市的妇女儿童工作,为全市妇女儿童的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图。几年来,呼伦贝尔市各级妇儿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妇儿工委的有力指导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得到贯彻,儿童优先原则成为共识,以全面实施“两纲”为重点,采取宣传培训、项目助推、示范引领、监测评估和调研督导等措施,不断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着力破解难题,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妇女儿童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妇女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机制日益完善,“两纲”各领域目标任务逐步落实,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实现了新发展。

  截至2015年末,呼伦贝尔市总人口253.65万人,其中妇女人口122.7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8.6%;少年儿童39.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7%。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用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95.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总量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131元,可比价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44元,同比增长8.3%,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1632元,同比增长8.2%,年均增长13.1%。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0.77亿元,比2010年增长83.2%,年均增长12.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1.02亿元,比2010年增加26.54亿元,年均增长12.1%;医疗卫生经费为27.7亿元,比2010年增加13.9亿元,年均增长14.9%  。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李世镕慰问呼伦贝尔市“最美家庭”标兵鲁静萍家庭

  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于立新慰问贫困妇女

  呼伦贝尔市人大主任赵立华为首届呼伦贝尔妇女“赛罕杯”手工制品展获奖者颁奖

  呼伦贝尔市政协主席巴树桓与妇女群众亲切交谈

  据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我市妇女纲要七个领域的89项(包括其中项)目标中,以2020年的目标值进行判断,61项可提前达标,18项预期可达标,5项预期达标困难,5项暂无数据和无法判断。儿童纲要五个领域的60项(包括其中项)目标中,以2020年的目标值进行判断,47项可提前达标,7项预期可达标,1项预期达标困难,5项暂无数据和无法判断。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水平提高。2015年,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3%;孕产妇艾滋病、梅毒检测率均为97.5%。宫颈癌、乳腺癌死亡率逐年下降。全市累计宫颈癌筛查151245例,乳腺癌筛查42047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了妇女的保健水平。全市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补助4.6万人,补助资金1850万元;投入70万元为6.4万育龄妇女增补叶酸。进一步规范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措施得当,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孕产妇死亡由2010年的9例下降到2例,且均为不可避免死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82%,比2010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救助贫困危重孕产妇360余人,救助资金达180万元,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

  进一步规范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两项死亡率下降。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9.24‰下降到2015年的4.6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0年11.38‰下降到2015年的  5.63‰。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肝、甲肝、乙脑、流脑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9%以上。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得到发展。全市0-6岁残疾儿童康复率达85.2%。

  妇女儿童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坚持教育发展性别平等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平等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启动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97%。截至2015年,全市有幼儿园429所,  其中公办幼儿园73所。

  各级教育致力于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消除女童辍学现象,女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5年为96.55%,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标准统计达到93%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8.3%;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53.7%。

  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15年底,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12%,均超出或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工作在全区率先破题,新右旗等5个旗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借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大力实施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等工程,努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建风雨场馆113个,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76%。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近免试入学,阳光招生扎实推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全市形成了幼儿、基础、职业技术、成人、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蒙语授课中小学全部率先进入标准化学校行列。特殊教育得到极大提升,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2%。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55万人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2亿元。

  妇女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注重女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每年市委组织部与市妇联联合举办女领导干部素质提升班,形成女干部教育培训的品牌。2015年6月,“呼伦贝尔市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呼伦贝尔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揭牌,成为我市妇女干部教育培训的全新载体,截至目前,已培训妇女干部近300人。

  妇女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促进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依托农牧业部门  “阳光工程”、“补助项目”、“高产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贫部门  “雨露工程”,人社部门  “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全市“阳光工程”培训15725人,其中女性5752人,占培训总人数36.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90人,其中女性310人,占培训总人数的26.1%;其他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165.8万人次,其中女性64.2万次,占培训总数的38.7%。全市有3562人获得“绿色培训证书”,其中农村妇女914人,占总人数的25.6%。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中有85%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农村妇女就业率明显提高。

  女性技能劳动者比例不断提高。我市在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中,设置了美容美发、中西面点、服装加工等适合女性从事的工种。女性参加由就业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占参训人数的67.3%。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扶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截至2015年,我市累计争取到自治区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9276.5万元,扶持创业妇女2706人。市人社、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免费的职业介绍、指导、培训、法律知识普及,帮助妇女就业。2015年全市举办大型招聘会17场,定期招聘会71场,达成就业意向6705人。通过“春风行动”、“零转移家庭”等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援助活动,为农村牧区妇女外出就业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外出就业组织化程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为女性创业就业搭建平台。2014年创建的呼伦贝尔市创业园,形成“一园区、多基地”的全市创业就业大格局。目前,园区内有女性创业者59人,市政府为每位发放创业贷款5万元,创业补贴3000元。创建“巾帼电子商务浩特”等网上网下女性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女性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

  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程度逐年提高

  各级组织部门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提升素质等措施,不断加大女干部培养和使用力度,全市女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各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市人大代表中女性占24.9%,市政协委员中女性占37.3%,妇代会主任进村嘎查“两委”的比例达到100%,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1.6%。市及旗市区四大班子中均配备了女干部,配备率达到100%。市直党政工作部门班子中,部门女干部配备率为63.6%;旗市区党政工作部门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到50%以上。市委把抓好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市各级党委在干部教育培训、挂职锻炼、选拔任用、跟踪管理等方面给女干部很大的倾斜,形成党委主抓,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妇联、民委、统战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先后将企业职工、机关事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2015年全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39.9万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19.5万人,比2010年增长77.3%。我市对顺产、晚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难产、多胞胎给予生育津贴待遇,享受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

  妇女养老、失业保险不断扩面。我市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妇女纳入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妇女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增加。2015年,我市城镇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5.4万人,城镇女职工和女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0.5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52.2%、27.8%。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督促用人单位将有劳动关系的女性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范畴,特别是督促季节性用工用人单位。2015年我市城镇女职工参加工伤保险达14.3万人,比2010年增长105.8%,争取到2020年,有劳动关系的女性劳动者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城镇新生儿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到落地参保,应保尽保。将其他未参保的学龄前儿童纳入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财政普惠制补助参保居民中的重度残疾学生儿童。

  及时将符合社会救助政策的贫困儿童及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继续加大孤残、流浪儿童保障力度。孤儿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6600元/年、3600元/年。积极争取“爱心希望”项目,为300余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减免费用600余万元。连续开展专项救助行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753人。2015年保障城镇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待遇资金达3870万元。不断健全市儿童福利院收养、教育、康复、医疗等功能。

  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日趋优化

  全市每年组织义务植树400多万株,2015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4%。2011-2015年,累计治理沙地540多万亩,沙区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  “双减少”。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2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万公顷。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42天,优良天数比例94.7%。

  大力实施“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64.77%,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4.25%。各级妇联深入开展“十全美丽庭院”行动,助力“十个全覆盖”  工程。

  加大少年儿童文体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2亿元的呼伦贝尔市体育馆、图书馆相继建成。呼伦贝尔市科技馆建筑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儿童科技乐园展区,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科学体验场和学习场所。

  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率先在全区建立了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从源头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建立校园安全保卫新机制。建立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快捷审判“二优先”制度,做到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快审快结,减轻诉讼给妇女儿童带来的身心健康影响。对赡养、家庭暴力等涉及妇女儿童的案件,建立“三快”机制,依法做到立案快、审理快、执行快。对强奸及拐卖妇女案件采取高压态势。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破强奸案件493起,拐卖妇女案件767起,其中2013年破获拐卖妇女案件452起,创历年之最;拐卖儿童案件13起。对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案件进行了重拳打击。2011—2015年,全市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案件1246起。设立妇女儿童维权法庭,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在农村牧区土地确权工作中,把妇女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登记簿、经营权证书上,切实保障了农村牧区妇女的土地(草原)权益。

  五年来,全市各级妇儿工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全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未来5年我们将在上级妇儿工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各级妇儿工委的高度重视,有部门的不懈努力,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各项目标必将全面实现,全市妇女儿童工作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