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工程调查

24.12.2014  19:44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推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打造知名度

  ——摘自罗志虎在全市生态环保大会上的讲话

  -生态保护是红线。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治沙、落实草原奖补政策、退小退伐退耕退牧、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地质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等举措,生态保护力度得到不断加强。老账加快还,新账不再欠,不留生态赤字、环境赤字。

  ——摘自张利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的谈话

  大逆转: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首次出现缩减

  鄂温克旗伊敏河东岸沙化台地处的4000亩樟子松大苗,亭亭如盖立于雪原之上,她们的脚下是被紧紧束缚的“黄龙”。经过6年的综合治理,我市已有650余万亩沙地重新披上了绿装,曾经肆行的“黄龙”,如今已被牢牢地困囿在茁壮成长的万亩绿植中。

  统计数据显示,6年来,全市共投资10.26亿元,其中仅2009—2013年的投入就相当于前25年治沙投入总和的10倍之多,完成沙区综合治理任务650余万亩,治理面积和投入资金都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首次出现缩减。过去治理区内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如今流沙被方格状机械沙障锁住,不能移动;沙埋房屋、草场、公路等沙进人退现象已基本消除;在每年的丰草时节,我们可以看到,治理区内是一片绿油油的喜人景象。

  据最新沙地及周边地区植被长势监测报告显示,项目区内流动沙地植被盖度已由原来的不足10%增长到42.5%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5%增长到51.66%以上;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5%以上。保护牧场约2000万亩,平均风速降低了0.39米/秒,扬沙日数下降了50%,2013年是近年来首次未出现扬尘及沙尘天气的年度。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首次出现缩减,较2004年减少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8.9万亩,沙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平均提高15%,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转变,特别是规划治理重点区域“五点”、“三带”、“两区”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在防沙治沙中,还形成了“科学求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治沙精神。

  大战略:长远规划综合施策全民治沙

  美丽丰饶的呼伦贝尔地域辽阔,美名远播。在这方绿色净土上,我国最美丽的草原、最大的原始森林和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连同生息繁衍在这里的3000余种野生动植物,环环相扣、链链相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就曾这样赞誉过这片北国净土。

  可是,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加重,大风日数增多,再加上部分地区不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草场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沙地侵蚀和草原沙化犹如恶龙,吞噬着绿色。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这里的沙地面积由1999年的1320万亩扩展到1950万亩。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左旗中部3条较大沙带和达赉湖东南岸宝东沙地及一些零星沙地组成的呼伦贝尔沙地已成为全国四大沙地之一。草原的急剧沙化,成为全市人民心头之患、心底之痛。

  《联合国环境方案》中曾提到“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如何积极应对草原沙化的严峻形势,剔除草原的沙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依旧美丽富饶的生存环境?市委、市政府深深思索、高度重视,相继提出“不杀生、不采伐、不开荒”的生态建设口号、“生态立市”思想、“有退有进、科学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和“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着力把呼伦贝尔建设成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我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先后多次深入沙区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研究探讨治沙良策。市林业局等相关业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相关规划和方案,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与完善,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并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公益项目一号工程,确定了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

  6年来,为真正做好沙区综合治理这项系统工程,达到预期成效,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做到“重视程度不减、投入资金不减、治理面积不减、宣传力度不减、配套措施不减”,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上全方位下决心、下狠心,打硬仗、打恶仗。积极推行“退耕、退牧、退伐、退小”等措施,对草原进行退让性保护。同时,加大植绿护绿工作力度,主动向漫漫黄沙出击,并提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不断探索要“发展”更要“美丽”的新思路。

  “三分造,七分管”,防沙治沙,科学管理是前提。只有强化管理,提高认识,科学治沙,依法治沙、护沙、管沙,沙区综合治理工程才能见实效。为此,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推进组,领导全市的防沙治沙工作;通过专家论证,编制出台《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3年)》、《沙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呼伦贝尔沙区生态用地管理办法》和《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管护办法》,建立防沙治沙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管护制度,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层层签订治沙责任状,将责任直接落实到人头地块,形成了“责任明晰、分工具体、目标明确、层层落实”的良性工作格局。

   让草原承载永恒美丽

  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是关乎百姓最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我市实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曾经如疮疤一般出现在草原上的沙地,成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心腹之患。为了这片珍贵的草原,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沙地的存在,放任沙地的蔓延。植树种草,播绿治沙,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锁住沙带,让草原重现美丽的容颜,几年来,呼伦贝尔人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如今,经过数年大规模的治沙工程,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容颜正在逐步恢复,治沙已经取得明显成就。尽管如此,我们今后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防沙治沙和植被恢复区的后期管护都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我们仍要守住生态这条红线,提高植绿护绿的积极性,严格执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长期坚持做好防治、管护工作,强化责任,科学推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我们终将锁住沙带,把一片美丽的草原留给世人。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