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10.06.2015  20:42

      长期以来,我市一直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明确工作导向,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上来,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市努力加大义务教育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教学仪器配备力度,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根本上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之前,我市校安工程重建、加固项目涉及220所学校、351个单体,面积达134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约22亿元;2014年,我市确定教育基础建设项目59个,其中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7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后续项目16个,规划建设面积95.6万平方米,预算总资金达到32.8亿元。截止2014年底,我市教育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共计已开工41所,开工率为70%。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我市共确定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学校建设项目86个,2014年我市重点推进16个建设项目,截止2014年底,14所已开工,开工率为87%。目前,我市教学楼基本实现了楼房化,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新建了公寓楼、餐厅,新城区、赛罕区、土左旗、托县、武川县大部分学校基本建成塑胶运动场。各旗县区在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学校校舍校貌的同时,积极加大教育教学技术装备力度。土左旗为学校购置电脑220台、学生课桌椅2200多套、多媒体教学设备90套,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实验室,购置了教学仪器设备,为寄宿制学校购置厨房设备;新城区制定了《学校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为学校购置电脑1300台、配置了21个微机教室、48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托县为初中学校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

        二、创新办学模式,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一)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合理调整中小学结构。目前,我市小学已由2012年的341所调整到211所,初中已由2012年的70所调整到61所,教学点由2012年的1个调整到27个。通过布局调整,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加大联盟制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力度,组建办学联盟。我市积极摸索优质校带新校、优质校带弱校、优质校带农村校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校的辐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缩小校际间差距。2014年,我市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学区制管理工作方案》,  加大联盟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力度,组建了15个办学联盟,积极探索学区制管理,使得各旗县区学区制管理体系初见规模。赛罕区统筹同一学区内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各成员学校间硬件、课程资源、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共享,定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成效评估;玉泉区六中与三十七中、恒昌店小学与五里营小学、石东路小学与碱滩小学进行资源整合,整合后的学校由一套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实行联盟办学。通过学区制管理和联盟办学,给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全面推进蒙古语授课“三片两点”发展规划的民族教育体系。我市逐步推进蒙古语授课“三片两点”规划建设任务。南片借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改扩建教学楼之机,增加招收蒙古语授课学生规模。东片加快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商谈合作办学的事项,在赛罕区民族中学、赛罕区民族和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新建双语教学楼。北片在海拉尔大街与呼伦贝尔路一带,将呼市蒙古族学校小学部迁出与新建呼市蒙古族实验幼儿园合并建设,与呼市蒙古族学校初中部、高中部捆绑发展。2014年,确定新建、改扩建的7所蒙古语授课和加授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1所投入使用,2所开工,2015年春季学期将投入使用,3所在办理前期手续,1所在选址。该发展规划使得我市蒙古语授课学生人数增加至5031人。我市蒙古语授课和加授蒙古语在校生一直处于全区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良好氛围。同时,颁布实施《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条例》,保障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落实《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民族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创建我市19所民族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民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蒙古语授课学校办学规模,促使呼和浩特的民族学校进入全国民族地区先进学校行列。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重要保证。为促进我市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创新工作  :

        (一)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完善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制度,落实国家“特岗计划”,新招考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全力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对师资总量、结构以及素质的要求。自2003年以来。我市共招录教师5600余人,为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450余人。2014年创新引入优秀教育人才35名充实到教学一线,实行“三区”人才扶持计划,从市区筛选7名优秀教师进行支教,这些措施保证了我市中小学自然减员的及时补充。

      (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2014年,我市启动“名师工程”,“名师工程”的核心在于成就教师发展,最终目标是使我市逐步形成以名师为引领,名师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可持续发展三级人才链,从而提升全市教师整体质量。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名师工程”实施意见》和《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并规划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努力建立首席专家级教师5名、专家级教师5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级教学能手2000名、市级骨干教师3000名的“金字塔”型骨干教师队伍。2014年选拔确定了69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9家单位成为首批“名师工作室”挂牌单位。另外,投入300万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搭建培训“立交桥”。同时,深入贯彻《开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的实施方案》、《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奖励办法》文件精神,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奖励向农村学校倾斜,以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三)创新教师专业测试模式。我市通过新城区自主研发的“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达标测试”软件系统,开展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达标测试,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全面贯彻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对教职工进行绩效管理。各旗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例如,清水河县实行“三个优先”的激励政策,即补充师资优先、评先评优优先、培训学习优先;玉泉区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其他各旗县区通过“城乡学校干部挂职锻炼”、“青年骨干教师志愿者优质课下乡”、“名优教师送教下乡”、“薄弱学校教研员蹲点教学指导”和“薄弱学科指导”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效显著。                                     

      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市一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一)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并举,推动学校按章程管理,推行科学的学校教学质量及学业评价体系,实施对学校、教师、学生多元化发展评价,普及和推广学校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施,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推进“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中考学生体质测试,分值从15分增加至40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中小学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近三年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都达到99%以上。

      (三)实行招生制度改革,促进生源均衡。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阳光招生制度改革,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将示范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工作实施方案》,高中招生实行把自治区6所示范高中50%的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分招”政策,通过“分招”办法,极大调动了薄弱初中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稳定了初中学校生源,同时,也将破解择校难题,促进初中学校生源均衡。

      (四)全面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严格按照“小升初”、“初升高”入学政策招生,义务教育一律实行均衡分班,严格规范编班行为,严格控制班容量,实行分班限时制度,确保入学公平,同时,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利用假期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等违纪行为,坚决制止个别教师私自租用场所进行集体补课,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试行)》和《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关注教育过程,着力促进义务教育过程公平。

      五、努力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维护教育公平

      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保障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两为主”的原则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全市小学新生入学及中考分招政策实施中,达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孩子同城待遇。

      各旗县区也根据本地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办法,充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保障三类残疾儿童正常接受教育,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饮食条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市共有寄宿生26664人,留守儿童5775人,几乎所有学校都建有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我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236人,教职工142人,还有119名三类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014年,市政府还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加强规范性培智学校建设,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普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城镇视力、听力、智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

      2015年,我市将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解决我市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学校管理水平不均衡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赛罕区、和林县2015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