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零距离感受流浪人员临时的家

20.06.2019  14:00

  当您在外地举目无亲,遇到困难时该如何求助?那些生活无着落的人,在救助管理站会得到怎样的服务与帮助?今年的6月19日是第七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当日,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了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邀请爱心人士、热心市民及媒体记者参观,对站内照料、救助流程、急病救治等方面进行了解。

   零距离体验救助生活

  “真没想到,救助管理站环境舒适,有电视、有卫生间和洗漱间,很有家的感觉。”昨日9时许,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参观了受助人员的生活区,内部男女生活区分开,房间窗明几净,公共餐厅、卫生间、洗漱间等一应俱全。“有专人打扫房间卫生,定期更换被套床单。保证受助者住的干净舒服。11时30分,餐厅会准时开饭,受助者和工作人员吃的是同样的饭。”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管理科武科长向记者介绍道。随后,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又来到该救助管理站的活动区,活动区同样分为男女区。此时,正有七八名男性受助者在户外活动。

  “对于每一位受助者,救助管理站都有详细的救助流程,首先我们要对受助者进行个人信息登记,然后让受助者洗澡、理发、换干净衣服,再安顿他们入住。工作人员会根据受助者的个人信息帮他们找家人,然后买车票送他们回家。”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晓芬说,一般受助者的救助时限为10天,但是对于那些精神障碍患者、智力残疾人员或者是被家庭遗弃的受助人员,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户籍难以核实,一时无法找到家人,只能送到福利机构托养或滞留救助站。

  据了解,该救助管理站年均救助量1000人,主要承担呼和浩特市区范围内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管理、安置、护送以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数据显示,上半年,该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350人,其中男性267人,女性83人,自主返乡212人、护送返乡54人、跨省接送61人。

   人脸识别助寻亲成功

  5月9日中午, 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住了10多天的王国英见到了眼含热泪的父母。看见失散近半年的女儿平安,王国英的父母不住地向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原来,4月26日下午,王娜(自述名)由赛罕区巧报派出所民警护送到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入站之后,工作人员耐心与其交流,起初王娜并不愿意与工作人员多交流,当工作人员得知其两天没有吃饭时,立即为其准备了可口的饭菜。等到王娜吃完饭,这才和工作人员有了些许交流。但是她思维混乱,神色异常,按照她提供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工作人员前往公安部门进行查询后并没有获得其的户籍信息。随后,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网络发布了王娜的寻亲信息。

  随着工作人员多日的精心照顾,王娜不再抵触工作人员,并配合洗澡、理发。换上干净衣服后的王娜让大家眼前一亮,还真是个清秀的姑娘。但此时的她仍然说不清自己的个人信息。5月6日,公安部门工作人员来到站内采集了王娜的人脸信息,之后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很快联系到了王娜的家人。

  原来王娜的真实姓名为王国英,山西太原人。半年前离家出走,父母亲一直多方寻找,分别到太原、北京等地公安机关报案。最终,王国英与家人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团聚。

  据了解,今年,自治区民政厅将呼和浩特市确定为人脸识别试点地区,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在加大站内甄别力度的同时,借助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登报寻亲、与公安部门协调进行DNA信息采集、人脸识别等多种措施,加大受助人员寻亲力度,从今年1月到6月15日,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已为72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成功率达到90%以上。

   为受助人员提供安全满意服务

  据了解,自2008年起,我市每年冬季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专项行动十年来,对所救助的患重病和精神疾病、传染疾病的受助人员都采取先救治后救助,先后将市第一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确定为流浪乞讨人员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近4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治需求。

  采访中,周晓芬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还不断推进“流浪儿童回校园”和“合理监护、相伴成长”专项活动,排查全市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积极为流浪乞讨、失学辍学、监护缺失、遭受家庭暴力等困境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

  同时,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与市妇联合作设立了家庭暴力庇护场所,为受害人主动求助、法律咨询和依法维权提供便利渠道和服务。与公安、妇联、社区等部门适时开展联合调查工作,对处于家暴边缘的家庭开展普法宣传和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形成了互动互补的预防家暴发生联动工作机制。(记者 刘芳)

 

呼和浩特新机场市政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完成招标工作
    记者从呼和浩特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获悉,新华网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