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呼和浩特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举行

31.03.2015  14:49

[ 导读 ]他们,或让生活在黑暗里的人重获光明,或让受病痛折磨的人重获新生。

  追思捐献者 感恩无私爱 


市民、志愿者向纪念碑献花
    他们,或让生活在黑暗里的人重获光明,或让受病痛折磨的人重获新生。清明节前夕,为缅怀我市36位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弘扬无私奉献、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昨日,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和众多志愿者、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生等在古林人文纪念园的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前举行了追思活动。

据了解,这样的追思活动至今已举办了7届,并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从2014年4月至今,我市11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遗体和器官。

市民王治国的老伴儿李亚君2014年8月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用于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王治国也是一位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在追思活动现场,他和儿女们一起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敬献鲜花,并为老伴儿的名字描金。“她生前患有膀胱癌,目前这个病还不能治愈。她生前的心愿就是捐献遗体,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王治国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追思这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也是希望大家能记住他们的奉献精神。”市红十字会业务科科长云丽琴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有367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市红十字会登记、报名,并填写了《呼和浩特市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有36位志愿者实现了遗愿。

据了解,2008年,市红十字会与古林人文纪念园合作,由古林人文纪念园无偿捐建呼和浩特市首座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纪念馆及主题广场。目前,市红十字会正在筹建呼和浩特市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以更好地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工作。

[责任编辑:赵钦]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