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让更多百姓得到文化滋养

22.12.2014  10:08

  原标题:让更多百姓得到文化滋养

惠民文艺演出走进乡村。

《马可·波罗传奇》剧照。

花落花开》剧照。

市民观看皮画艺术品展览。

  呼和浩特市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为群众奉献一场精美的民俗文化盛宴。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随着民族文化强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首府区位优势和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系列举措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升温,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文化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文化设施建到家门口

  “每天晚上是我最忙的时候,很多村民陆续来看书,最受欢迎的是养业方面的书和光盘。”和林县舍必崖乡厂圪洞村农家书屋的义务图书管理员武文胜说。

  农闲时节,农家书屋成了当地农民的好去处。正在看书的西瓜种植大户王二娃笑着说:“原来西瓜生病常跑到城里请专家,现在没事到这里充充电,长知识不说,一些小病自己也能应付。”

  这样的文化传播模式,在呼和浩特市还有更广泛延伸: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流动文艺辅导点和图书服务点,吸引百姓走出家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每周为公众服务48小时以上;向低保户发放首批1000张“文化惠民一卡通”,持卡市民可以免费看展览、看电影、游览景区;“文化惠民进社区”和“送戏百场下乡”每年演出超过240场,“农村电影万场放映”年均组织公益放映1000场以上,保证了“每个行政村每月平均看一场电影”的目标,“百人百组万人工程”吸引了大批优秀文化人才的参与,他们利用各自的文化才能走进社区、农村和企业,开展各类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呼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基本思路,以设施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基本形成以市馆为龙头、旗县区馆为重点、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前沿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场馆总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7.5%。

  数据显示,市四区28个街道办事处、193个行政村(社区)均设有文化站和文化室,并配有专(兼)职人员。全市共建成1004个农家(草原)书屋、426个村级文化室。

  层出不穷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让首府市民能随时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滋养。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

  “我们蒙古国有35家公司前来参展,特色产品是皮革、羊绒和印品,我们希望能在内蒙古寻找到代理商”,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上,蒙古国参展企业工作人员爱尔卡说。

  本届民交会有来自全国87个城市及俄罗斯、蒙古、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企业参展参会,参展商2万余人,成交额及达成意向协议总金额48亿元,项目签约50亿元。民交会现已成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和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产业支撑是文化融入经济的核心,通过会展业的举办得以将文化与经济融合生动展示。

  如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国家级大型文化商贸活动的深入开展,直接带动了首府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娱乐休闲、旅游购物、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是首府文化产业发展又一重要抓手。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园区、文化产业基地28个,预计总投资130亿元。其中,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基地10家、文化产业园区11家,大盛魁文化产业创意园、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区、草原豆思动漫旅游小镇3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呼和浩特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完工;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已正常运营;蒙亮文化演艺广场今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区、阴山边塞文化产业园、奥威马文化产业园、清水河县老牛湾地质公园、草原豆思动漫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均在建设当中。

  同时,影视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稳健起步。由呼和浩特市拍摄的10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已完成制作,准备播出;动漫电视系列剧《草原豆思》《国家的孩子》《西游记狂想曲》《孤岛漂流记》《孤独的白驼羔》受到国内专家好评,将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并开发相应题材的玩具、卡通画册、光碟等系列产品。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以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工艺美术、文博会展、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与以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资产总计还是增加值,均居自治区首位,引领全区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

   文艺精品传递正能量

  继去年《马可·波罗传奇》在美国布兰森市白宫剧场驻场演出102场,引起了巨大轰动后,今年4月16日,《马可·波罗传奇》再度赴美驻场演出324场,此次演出历时8个月。

  由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与北京市文化局和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以800年前马可·波罗从威尼斯来到蒙古草原抵达元大都并游历华夏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体现了中国元朝的繁盛、博大、包容、开放与和谐,表达了人类对于和平的向往与爱的追求。

  “《马可·波罗传奇》为国内演艺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借鉴作用,通过展现我区蒙元文化的丰富历史人文、鲜明的民族民俗风情特质,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推向世界演艺市场。”呼和浩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彭飞说。

  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呼和浩特市逐年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投入力度,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从“文华剧目奖”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到“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的群舞《戈壁沙丘》;从“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作品奖”、内蒙古“萨日娜奖”的《遥远的图腾》《姥姥的身影》,到全国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中获得“少儿组一等奖”的舞蹈《父亲的江嘎》,弘扬和传递的不仅是社会正能量,更引来了外界对呼和浩特的关注。

  各旗县区也充分将地区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到文艺作品当中:回民区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创作了回族歌舞《祖国赛俩目》(意为《祖国,你好》),真实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与支持、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场景,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满族聚居区的新城区,原创大型满族歌舞《青城满韵》,以爱国保疆、民族团结为主题,体现了满族的由来、风俗、民间传说和婚礼习俗等方面的内容;由托县乌兰牧骑组织创作排演的大型二人台历史剧《君子津》,诠释了“诚信担当、正直无私、淳朴善良、仁义友爱”的“君子精神”,对传承古老的云中文化,发扬托克托精神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一经演出就广受好评,并获得全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记者 贾永强)

    文化设施 不能一建了之

  和林县舍必崖乡厂圪洞村农家书屋挺红火,每天有不少农民光顾。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不少农村新建的书屋及村民活动中心常年“铁将军”把门,村民们还流连在麻将桌上、忘返于扑克牌间。

  文化惠民,一些农民却不主动接受惠泽,为啥?原因无非两种:农民自身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文化设施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农民文化素养咋提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部分思想先进农民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的带头人。

  搭建农村文化平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和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平台搭起来了:首府已建成1004个农家(草原)书屋、426个村级文化室。但,农村的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农家书屋里是否摆上了农民们爱看的养业书籍、最新的农情类期刊,他们爱听爱看的光碟?文化室里能否配上一些简单的二胡、锣鼓之类的乐器,最好再有一个村里的文化能人在这儿兼职,定期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比如编排一个二人台小剧,开展一次趣味农村知识竞答等。

  固然,农家书屋、文化室是建得越多越好。建起来还得用起来并用好,这,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志贤)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