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贫困户通过小小编织袋增加收入

18.09.2020  16:52

  如今正是丰收的季节,驱车走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村道上,总能看见农民们戴着手套,拿着编织袋去秋收的景象。手套和编织袋已经是丰收季的标配。因此,在武川县便衍生出一个编织缝制厂,不仅保证了县里及周边的劳保用品的供应量,还促进了当地贫困居民增收。

  昨日,在武川县鼎盛手套编织缝制厂,四位老人正坐在那里一边愉快交谈、一边完成编织袋的最后一道工序——缝制编织袋抽绳。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坐在最左边的孙毛眼老人手速飞快,穿针引线,十分干净利落。据悉,今年70岁的孙毛眼是低保贫困户,家中的4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顾不上照顾老人,平时都是村中的扶贫干部帮忙买生活用品。“我出来赚点钱,买点吃的喝的,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孙毛眼说。据了解,四位老人都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正缝制的编织袋是用来装土豆的,每年的3月到10月,老人们都会聚集在车间缝制编织袋抽绳来增加收入。“我每天能做700多个,说话这会儿功夫我就能赚4元钱了。”孙毛眼骄傲地说。一提起在厂里的工作,孙毛眼老人眼角眉梢都是止不住的笑意。

  当问起工资的结算方式时,该厂负责人陈月军介绍说:“多劳多得,每缝制一个编织袋的抽绳可得4分钱,每人每天大概能赚20元左右,两到三天就会结一次工资。”据悉,陈月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年在外创业,如今事业有成。他不忘家乡的贫困群众,回乡办起了编织缝制厂,厂子也慢慢发展为武川县的扶贫项目,解决了许多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陈月军说。

  据悉,目前,编织缝制厂年生产各类编织袋700万条,年产值可达420万元。该扶贫项目已吸纳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9名长期参与日常生产工作,雇佣的工人都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岗前都要经过系统的培训。陈月军表示:“扶贫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群众观念的更新,过去,贫困户没有机会学手艺、学技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就业,不乏是件好事儿。”该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在有限的劳动能力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保证了脱贫后依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过上了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原标题:贫困户通过小小编织袋增加收入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