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讲堂:蒙古族和三少民族专家诠释传统祭火习俗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日12电(徐梅)火是光明之源,力量之躯,是上天给予万物苍生的恩赐,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火节。
11日,小年这一天,为了让呼市广大群众深入了解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火节,内蒙古博物院邀请四位少数民族专家现场讲解每个民族的祭火风俗。这堂博物院讲座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这四个民族祭火习俗的异同与特色,同时还与四位老师们进行互动,参与祭火仪式,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整个讲堂一派红火。
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蒙古族和三少民族的同胞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感谢火神给予自己民族的馈赠,并寄托来年幸福安康,人丁兴旺。这样神圣的节日,它是从何起源、每个民族之间又都有哪些禁忌呢?这四位来自不同民族的专家分别进行了讲述。
蒙古族:火神是一位年轻的女神母
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敖其讲,蒙古族将祭火时煮好的手把肉和“阿木苏”(祭火用的黄油肉枣稠粥)看作是火神赐予人间的恩惠,祭火时会将美食分享给邻里享用。同时在现场敖其和内蒙古博物院的讲解员朝鲁用蒙古语共同向现场观众诵念祭火词。在古老的祭火词中主要讲述火神母的来历,颂扬其功德,祈求火神保佑。
敖其与朝鲁共同用蒙古族语诵念祭火词。
据了解,蒙古族祭火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时,男主人双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之后,他们还在煮肉的汤里下米煮粥,并放入奶酪、糖和黄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
在蒙语中将火神称作“斡得罕·噶拉罕·.额克即(最年轻的火皇后),这与蒙古族由幼子继承祖业、继承香火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尔吉班扎罗夫认为,一个家没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价值。一个家点燃了火,就会使这个家清洁,似乎是火使这个家神圣化了。火有着延续家族的神圣使命,因此把火神成为年轻的火神母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