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携手共建民族团结大家园

19.01.2016  11:31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始终把维护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把推进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全区呈现出各民族团结、经济稳定发展的和谐局面。

一是“三个离不开”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稳定是福,团结是福。回民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民族宗教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倡导“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专门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统战、宗教、公安等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配备了统战员、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逐步形成了一套组织健全、分工明确、上下联动、信息反馈及时的民族宗教工作体系,确保积极稳妥、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回民区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民族团结“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先后召开2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个人,积极倡导全区各族人民学先进、赶先进。“团结、进步、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在全区蔚然成风,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这些烫金名片,诠释了全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繁荣发展景象。2007年、2012年回民区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

二是宜居城区尽显民族文化底蕴。

城区建设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回民区坚持以城区风貌“精品化、人性化、景观化、民族特色化”为目标,充分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区建设中努力展现回民区这个老城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文化特点,大气魄规划,高起点建设。2008年兴建了伊和宫,2011年修建了清真大寺广场,将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清真大寺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按照打造百年蒙元文化精品街的目标,回民区成功打造了成吉思汗景观街,具有蒙元特色、融合欧式风格的大成之门、九驼广场、多彩文明广场等主题广场,为市民和游人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一步,回民区在成吉思汗西街两侧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将成吉思汗街打造成为极具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风格的百年蒙元文化精品街,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

三是民生政策惠及各族人民。

回民区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大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高度关注城市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城市少数民族贫困户在各项政策上予以优先照顾、重点倾斜,积极推行再就业优惠政策,对辖区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少数民族下岗及失业人员给予税费减免政策。利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利时机,确保符合低保标准的城乡特困少数民族群众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为适应全市老龄事业的迅速发展,先后投资3300万元兴建了内蒙古首家穆斯林老年公寓,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社会孤老和自费寄养老人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实行民族教育倾斜政策,全区有民族小学3所、民族幼儿园2所、民族中学1所,基本满足少数民族入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