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将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胜地

04.02.2015  13:50

  近日,记者了解到,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人员获得一批植物遗存,其中包括大籽蒿等可食用的野菜籽标本。据了解,在考古工作期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学院的考古人员在哈民忙哈遗址的一间房内,发现了大籽蒿植物种子,总数为815363粒,在《救荒本草》《野菜博录》等古代文献中都对大籽蒿植物的采集、食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表述。考古界认为,野菜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补充食物,其生长在田间、路旁、沟渠等地方,在粮食困难时期可与粮食混搭食用。因此,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野菜籽应该与人类早期艰难的生活环境相关。

  记者了解到,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简称“哈民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艾勒嘎查东北3.5公里处林网带北部(东南距舍伯吐镇30公里,西南距通辽市50公里),遗址核心区相对低洼平坦,被掩埋在1米多厚的风积沙层下。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该遗址是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经碳14测年,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600至5100年,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另据市文化局文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入驻哈民遗址开展工作,2010年开始发掘,目前,发掘面积已达7000平方米,清理出环壕3条、房基55座、灰坑56座、墓葬12座、人骨遗骸186具,出土玉器、麻点纹陶器、骨角蚌器和石器等珍贵文物2000多件。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因失火坍塌但保存较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的房址,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情况,房址当中还发现了凌乱堆弃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类罹难场所,其中一座房址内发现人为弃置人骨遗骸97具,凝固了历史瞬间所保留的原生状态,此现象证明该遗址是遭遇突发事件而废弃的,经专家现场鉴定,被弃置的人骨遗骸多为妇女和儿童,真实地反映了古代部落的生存景象。哈民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现象之震撼、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极其罕见。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而且为相关联地区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区域间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深入研究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居民的社会结构、政治关系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4年哈民遗址被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

  此外,哈民遗址管理处负责人表示说,为更好地保护遗迹,自哈民遗址发掘之日起,科左中旗旗委、政府研究起草了《科左中旗哈民遗址展示馆、博物馆概念性构架初步方案》和《科左中旗哈民遗址展示馆、博物馆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使具有历史、艺术、纪念、科学价值的文物永久地保存下来,以历史文化认知发展为主线,规划建设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文化创意、休闲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史前考古文化遗产旅游区,将哈民遗址及其周边500亩区域打造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截至目前,项目一期工程中的遗址展示馆、遗址博物馆、遗址大门、配电室、锅炉房及通遗址公路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哈民史前遗址博物馆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