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呼市后夭子村的幸福年味儿

10.02.2015  13:23

  原标题:后夭子村的幸福年味儿

合影留念

北方新报副总编辑周秀芳(右)为郝果叶家挂上红灯笼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胡文秀(左)为老人检查身体

摆放捐赠物资

  他们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最偏远的村落,他们年迈孤独,临近春节,听着村口热闹的鞭炮声和邻居儿孙满堂的喧闹声,却往往只能守在家中,但是今年,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温情和感动……2月8日,本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走进赛罕区黄合少镇后夭子村,满足了村里近百位老人的愿望,义诊、唱戏、送年货、挂灯笼、贴春联、说知心话。高兴吗?乐呵吗?温暖吗?后夭子村阳光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为公益鼓掌

  虽然已经打春,但是远离市区的后夭子村还透着寒意。走进村口,“热烈欢迎《北方新报》、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来革命老区后夭子村慰问”“感谢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北方新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公益活动”大红条幅与还未消融的白雪相映成趣,路边彩旗飘飘,这些把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装扮得喜庆、热闹。

  欢欢喜喜过大年,本是一句俗话,也是传统民俗常态,但对孤寡老人来说,实现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种奢望。一床蓬松温暖的新棉被,一台吱呀作响的收音机,一副红红火火的春联……不仅点亮了孤寡老人们的笑脸,也点亮了社会正能量。“羊年有你们,有《北方新报》,相信后夭子村这个年也会过得更有年味儿!”本报副总编辑周秀芳在爱心年货发放现场说道。

  自2007年春节,本报启动了首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公益活动,社会反响强烈,至今已是第九个年头。多年来,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通过本报搭建的爱心平台,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南苏计村以及市区23个贫困家庭送去年货及红包,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温暖的春节。“新的一年里,《北方新报》将继续立足民生,关注民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感受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搭建桥梁,带动更多人、更多单位加入到公益活动的行列。”周秀芳说。

   心里很温暖

  2月8日9时10分,欢欢喜喜送温暖一行人员到达后夭子村时,远处传来一首喜庆的歌曲《好日子》,随着音乐声,大家找到了村委会,只见后夭子村村委会的大院里热闹非凡,村干部们早早来到村委会挂起了条幅和彩旗,办公室门前的空地上铺上了喜庆的红地毯。村民也早早起来聚在了村委会大院聚来。

  装载着爱心物资的客货车也缓缓驶进村委会大院,本报记者、村民、爱心人士和小学生们一齐上阵,不一会儿工夫便将车上的80袋米、80袋面、80桶油、80箱土豆卸了下来,整齐地摆放到了舞台前方。

  “请到这里来,请到这里来,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青青世界,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草上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上来……”9时40分,一首动听的《青青世界》拉开了本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向赛罕区黄合少镇后夭子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送温暖活动的序幕。

  后夭子村村主任赵利俊动容地说:“后夭子村是革命老区,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最偏远、最贫困的行政村,现在村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孤寡和留守老人,在新春来临之际,你们依然心系这里的老人,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我代表老区的父老乡亲感谢《北方新报》,感谢所有的爱心企业。”

  75岁的低保户张魁元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现场,从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办负责人手中接过了爱心物资:米、面、油、有机土豆、收音机。张魁元的儿子告诉记者:“我父亲在4年前得了脑梗,由于家里穷,病情控制得不是太好就提前出院回家了,回来后我父亲整整睡了5个多月,最终靠着庄户人体质好的底子,一点一点恢复,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但是说话却不行了,也不能再种地了。”在记者与其儿子的交流过程中,站在一旁的张魁元也不时地和记者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明白,但是看着张魁元含着泪花的眼睛和颤抖的身体,记者似乎能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生病后,张魁元一直靠儿女养活,虽然有5个儿女,但都在城里打工,他们各自的生活也都过得十分拮据,所以张魁元的生活非常困难。张魁元的儿子表示,他想代表父亲说几句话:“有了这些物资,今年过年家里需要准备的东西就差不多了,这些米、面、油够我爸妈吃两个月了。《北方新报》给老区人民送物资,我们的心里很温暖,感谢你们。”

   收到收音机

  赵永宽的家住在后夭子村东面一个小山坡上,爱心车队赶到他家时,他刚刚从山上放羊回来。赵永宽站在自家院里一边赶着羊,一边招呼着大家。看到记者、爱心企业代表及爱心人士纷纷从车上把米、面、油、洗衣机、土豆、收音机、春联、灯笼等生活用品抬到这个极为破旧的小院里,赵永宽不好意思请大家进屋,“屋里地方太小了,站两个人就满了,就放在这儿吧。”赵永宽指着用白纸糊的窗户下的一片空地说。看着这些爱心物资,赵永宽情绪有些激动:“太感谢你们了……”

  看到送来的崭新收音机,赵永宽有些爱不释手,现场就拆开了收音机的包装,迫不及待要试听一下,记者从包里拿出两节电池装在了收音机里。赵永宽平时在山上放羊,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累的时候自己大声地在山上喊几声,有时候对着羊群说说话。下山回来,不足9平方米的屋子除了可以睡觉的炕,还有一个火炉和一口做饭的锅,家里再没有多余的家具,更别说电视机。后夭子村离城市远,出行不方便,这些老人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个收音机一直是赵永宽的愿望。赵永宽一边试着调台,一边对记者说:“有了这台收音机,想听啥就调着听啥,今后我一个人放羊就不闷了,晚上回来躺在炕上也能收听,打发打发时间,排解寂寞。”

  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朝晖在跟随入户走访中,看到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境况后,很有感触地说:“家家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社会应该尊重、关爱这些孤寡老人。我们捐赠的收音机能为这些老人排解孤独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我感到特别高兴。”

   给村民义诊

  “快看,听说村委会有医生来为咱们义诊了!”“是啊,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一时间,医生来义诊这个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

  耳鼻喉科、心内科、眼科字样的桌签分别放置在村委会办公室的茶几上,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各自忙碌着为村民检查身体,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俨然变成了一座临时门诊。“大夫,最近我的眼睛有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来,我帮您检查一下。”徐力仔细地为前来就诊的村民康省心检查起眼睛。初步检查完毕后,徐力告诉老人,她的眼睛患有轻微白内障。随后,他给了老人一份复诊单,并开了一瓶眼药水。复诊单上写有徐力的出诊时间和电话号码,以方便康省心前去检查。拿着开好的眼药水,66岁的康省心说:“村里的医疗条件不好,医务人员进村义诊实实在在地给村民提供了方便,感谢《北方新报》举办这样的活动。”

  “不用摘手套了,我看看您以前在医院拍的片子就行。”坐在赵连连家的炕头上,外科医生胡文秀认真看起片子来。由于患有类风湿病,赵连连的双手已经肿胀变形,摘手套都显得费劲儿。赵连连仔细讲述自己的病症,胡文秀听得认真。他随后拿出活血、止痛膏药等药品送到赵连连手中,并且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赵连连今后复诊。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社会服务部部长孙明表示,他们此次义诊聚集了眼科徐力、心内科韩伟、耳鼻喉科徐凌、普外科的胡文秀和王飞5名医生,并携带了一些检查设备。同时,还带了包括降压、消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常用药,价值2600多元。

   现场欢乐多

  2月8日的清晨,天蒙蒙亮,60岁的郭改桃把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后,就去为睡眼朦胧的孙女穿衣服,小家伙不满地嘟囔着:“奶奶,再让我睡一会儿,就睡5分钟。”郭改桃手脚麻利地边帮孙女穿衣服边说:“今天要到家门口来唱戏,咱们看看热闹去。”吃过饭后,郭改桃和老伴儿李志明领着6岁的孙女急匆匆地赶到了黄合少镇后夭子村村民文化广场,还没见到舞台,远远就听见麦克风里传出的一句“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刘老根,大家看我像不像?”郭改桃好奇地看着站在台上的演员,只见演员说着就把手中的解放帽戴到了头上,表情搞怪,观看表演的人们都被逗笑了,郭改桃的孙女跟着人群边拍手边高呼着:“像,太像了!”“我叫张永来,今天为大家演唱一首赵本山的《咱们屯里的人》,希望大家喜欢。”送走了搞怪的“赵大叔”,迎来了晋剧清唱《三娘教子》,舞台上很快就传出了字正腔圆的戏曲唱腔。“等候了我的儿转回家园……”李志明在一旁跟着演员的节拍唱起来。台下的老人认真听着,遇到熟悉的旋律还会跟着哼唱。

  寒冷的冬日,赛罕区文化馆的20多名演职人员带着十几个节目,把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送到了庄户人的家门口。《十五贯》《青青世界》《家有喜事》……有老年人喜爱的晋剧、有年轻人钟情的流行歌曲,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品。“自己爱看的节目送到了家门口,真好!”郭改桃感慨地说。乡亲们也纷纷点赞,称这次慰问演出暖人心、接地气。2月3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看到本报发出的爱心征集令后,响应本报号召,要为村民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让村民热热闹闹过个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馆长孙慧平介绍,为了能给村民送去一台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职人员特意把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等编排到了节目中,让枯燥的政策、法律接地气,将邻里纠纷通过诙谐的小品和表演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