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鄂尔多斯:打造四季是景全域皆景高品质旅游城市

17.02.2017  04:01

  新春佳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响鄂尔多斯市开年旅游第一炮。鄂尔多斯国际创意灯会,设有200余组花灯,融合了民俗文化、蒙古族文化,体现国际性、时尚性,吸引大批游客观赏。独特创意的拱门、城堡、时光走廊、卡通人偶等场景使人流连忘返。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69万人次(含一日游),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21%。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丰富,极具吸引力。有历史文化资源系列、草原景观资源系列、沙地和沙漠景观资源系列、河流峡谷景观资源等4类系列优势景观。随着该市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幕拉开,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如火如荼。

  围绕“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的目标定位,本着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鄂尔多斯市着力打造“四季是景、全域皆景”的高品质旅游城市,建设全国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目的地。该市制定了《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加强旅游交通、酒店、饭店、商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谋划打造精品路线,做好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产品;深度推进“互联网+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城镇”“旅游+体育”等项目,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共融共赢。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形成了集采摘、垂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并采取统一的对外营销平台,创新了营销手段。目前,全市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7家。2016年接待旅游人数104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22.7%。

  鄂尔多斯市将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重新修订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旅游用地、项目建设、基金扶持等方面,大力度支持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厚重的民族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天骄圣地、民族风情、大漠风光、休闲避暑”四大类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涌现出一批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业态,推进旅游业提质升级。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2016年实施重点旅游项目24个,完成投资8.4亿元,响沙湾沙漠莲花度假岛、万家惠欢乐世界等项目投入运营,新增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3家。建成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54家。新编排大型民族歌舞剧《森吉德玛》和《库布其》。成功举办首届鄂尔多斯美丽乡村旅游节和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全年持续活动与集中活动相结合,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天天见游客,诗歌那达慕、舞蹈嘉年华、国际马拉松、沙漠音乐节等280多项活动精彩上演,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增强新动力。

  以“四季那达慕、时尚那达慕”为主题的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秋冬时尚那达慕,迎来了开门红,蒙古族圣火祭祀、鄂前旗冬季那达慕、成吉思汗陵新仪式大典、康巴什冰上龙舟体验赛等16场春节主题系列旅游活动,为全域旅游锦上添花。与此同时,鄂尔多斯深入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3年行动,东胜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唯一县级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并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避暑休闲之都”。2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78座,荣获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

  2016年,鄂尔多斯市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重点开展品牌建设。在国内18个重点客源城市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在泰国开展2次大型推介会,举办旅游节庆活动180个。引进国内旅游包机54架次、旅游专列11个,开通直航香港、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多条航线。在全市推出“鄂尔多斯人游鄂尔多斯”旅游惠民活动,直接带动本地游客85万多人次。

  新年新起点,撸起袖子加油干。鄂尔多斯市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全面开通旅游公交、旅游专列、旅游航班,年内建成投用鄂尔多斯市游客集散中心。开展国际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做旺夏季旅游、拓展春秋季旅游、培育冬季旅游、开发夜间旅游,加大康巴什、七星湖、萨拉乌苏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度,打造“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旅游胜地。深度推进“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总投资292亿元共111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今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引导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举办鄂尔多斯旅游推介会暨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大使选拔赛、冰雪旅游节、红色旅游主题等一批重大活动。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国际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等平台,拓展国际旅游宣传营销,提升“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品牌影响力。力争到2018年,各项指标达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到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50亿元以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