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四措并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22.08.2016  16:48

内蒙古翁牛特旗四措并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近年来,翁牛特旗围绕破解重点贫困嘎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增收产业缺乏、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不强等制约瓶颈,从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结合,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一是在基础建设上补短板。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对11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进行扶持,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旗111个重点贫困嘎查已有87个完成“十个全覆盖”,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剩余的27个今年也将全部达到“十个全覆盖”水平。围绕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扎实推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全旗1.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逐户“填报志愿”的方式,全覆盖征求了意见,共锁定搬迁对象2094户、5188人,其中有12个自然村、395户、1243口人整村组搬迁。今年,将投入财政专项资金7321万元,采取建小区集中安置和插花分散安置方式,使1200名贫困人口和121名随迁人口彻底摆脱恶劣的居住环境。

二是在项目落实上重精准。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铁抓手” ,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重要支撑。落实“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1.5亿元,通过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实行民主选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扶贫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使3.4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3.16亿元,扶持农牧户6164户(其中贫困户2710户)发展产业。今年,结合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661”工程,旗政府制发了两个产业脱贫意见,旗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6000万元,重点发展猪牛羊、菜薯糖、油草粮九个主导产业和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按带动脱贫的贫困户数量确定扶持资金比例,每带动脱贫1户贫困户扶持5万元。比如,合作社带动10户贫困户,扶持50万元;种养大户带动1户扶持5万元,带动2户10万元,4户20万元,10户以上50万元。并签订协议连续带动4年,带动的贫困户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通过产业扶贫,年内将带动2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三是在内生动力上促提升。针对解决扶贫干部“不会扶贫”和贫困群众“不会脱贫”两个方面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70多万元,建成了旗级扶贫培训中心和6个村级实训基地,对旗乡村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和贫困农牧户进行培训,提高干部的扶贫工作能力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级干部群众1.5万人次。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和能人培养成嘎查村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毛山东乡的张庆军,原来是凯峰商贸公司经理和隆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近几年,他的合作社吸纳社员156户、546人,其中贫困户86户、贫困人口301人,通过利润分红、优先用工和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使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2800元,带动47户贫困户、14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通过党组织培养,2015年,张庆军被任命为房申沟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他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使加入合作社的剩余39户贫困户、15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四是在扶贫机制上抓创新。为有效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结合扶贫项目实施,先后探索推行了“先建后补” “一主四拖”“三链互助”“合作托养” “资产收益”“入股分红”“合作社或种养大户带动”“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带动”等扶贫新模式。这些扶贫模式既形成了有效的帮扶监督和利益联结机制,又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合作托养、资产收益等扶贫模式,对没有劳动能力和有劳动能力但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户,探索了有效的扶持方法。桥头镇利用6个村的“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270万元(每个村45万元)购买奶牛105头和梅花鹿105头,分别入股到泰兴奶牛养殖合作社和塞原鹿业养殖合作社。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保值经营,镇、村两级派专人监督指导合作社生产经营,合作社每年给每个村拿出8万元作为利润分红给贫困户。此外,合作社在用工上优先考虑贫困户,使贫困户在获得分红的同时,再增加一部分打工收入。通过这种资产性收益模式,可使6个贫困村320户连续5年获得稳定的利润分红,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