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食药监和工商局、个私协会四项措施强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20.11.2015  17:19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食药监和工商局、个私协会紧紧依托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努力提升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全市现有非公经济组织11679户,建立党组织的297个,其中,建立党委(或党工委)29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257个,联合党支部26个。党员数达到5218名,在岗职工411012人。个体工商户77105户,党员608名,从业人员273404人。

一、成立全市非公经济党组织专门机构,提升非公党建影响力。一是按照市党工委2015年工作要点精神,责成个私党建办公室起草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和全面推进全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专业市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安排》,指导旗县区协会在新组建的食药监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具体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并就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干部配备、办公条件、工作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要求。二是安排部署了个私党建工作情况摸底调研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三是创办了《个私经济组织党建简报》,强化信息沟通和学习交流。四是组织个私党建工作人员赴义乌市就非公党建工作进行学习培训,提升党建干部的专业工作水平。

二、开展“双登记”摸底数,着力建立全市非公党建数据库。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工商局、个私协会《关于做好非公经济组织“申办登记、年检登记”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连续5年利用工商部门每年依法年检、年报的便利条件进行了严格有序大量的非公党建数据摸底工作。全市各级个私协会已将非公党建统计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并进行年终目标考核。

三、着力组建党组织,推进党组织日常活动规范化开展。针对非公经济组织数量多、位置分散、存在许多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和隐身党员的复杂情况,分别以地域相邻、辖区分片、同行业、相关产业、组建协会党组织等方式,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截止目前,有临河、五原、磴口和后旗个私协会成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其中,临河个私协会党总支下辖7个党支部,党员98人。五原个私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又帮助套海镇协会2009年成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党总支,下辖8个行业党支部,有商会和企业党员92名。磴口县个私协会2013年成立总支1个,下辖运输、物流、餐饮等10个支部。后旗个私协会成立个体工商户党支部1个,有党员13名。其他旗县协会也在积极筹建协会党组织和个私企业党组织之中。已成立的党总支和党支部都达到了“四有”,即有办公和活动场所,有专兼职党务人员。有办公设备,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表薄卡册。协会干部包括个私企业会长、理事均“一岗双责”,带动各分会和行业协会的骨干分子积极靠近党组织。在坚持党员标准条件下,每年在“七一”前夕发展一批新党员,党员在非公经济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

四、扎实开展非公党建专题活动,发挥非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旗县区个私经济党建办公室和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店、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评比活动,在生产和服务一线挖掘“螺丝钉党员”,把党旗插在了产业链上、市场柜台和社会公益风范中。以“三联三建”服务为载体,促进农企双方增收共赢。一是搭建支部联建增加个体收入。各旗县区个私党组织以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开展支部联建。村支部书记到协会任副会长,协会会长到联建村任科技副村长,实现双向介入,同富共赢。二是搭建协会联结平台,增强企业活力。个私党组织所属种子、流通、葵花、蜜瓜、运输等协会分别和各村的产业协会互相联结,形成合力,延伸服务半径,同时在服务中推动双方去劣择优,使协会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使有条件的协会向更高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三是搭建党员联户平台,增进党群关系。由个私党组织党员牵头,形成党员+强商+弱商的结链共建模式,大户帮小户,富户帮贫户,遏制“大鱼吃小鱼”的不公平竞争,推动个私企业整体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商户党员+农户党员+农户”的三结合帮扶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实现农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鲁志民、其木格)